(相关资料图)

为提升海洋机器人的深海精细感知能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丛杨创新提出跨介质深海自适应标定模型,研制出我国首套自主可控深海三维感知仪器,将我国深海仪器感知精度由厘米级提升至亚毫米级。

作为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辽宁省机器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丛杨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带领科研团队在机器人感知与机器智能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并于今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如何让机器人具备精准的视觉?“机器人的‘眼睛’与人类的视觉系统类似。”丛杨告诉记者,机器人视觉系统主要包含视觉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两个主要功能。首先利用传感器采集周围环境图像等视觉信息,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驱动处理器等硬件系统实现对视觉信息的各种处理和分析。

在科研中,丛杨一直勇于探索、锐意创新。针对目标识别“认不出”的问题,他构建了基于低秩约束的在线学习模型,提高了机器人动态目标增量式学习能力。面对三维目标“抓不准”的难题,他又提出面向弱纹理目标的3D物体识别模型,有效克服了因工件表面弱纹理材质、多目标自遮挡和互遮挡等干扰对3D物体识别准确率的影响,可提高智能制造领域工件识别效率,并在国内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上得到有效应用。

潜心科研,成绩斐然。近五年,丛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CAA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

(辽宁日报 记者 孔爱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