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常婷 图 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多,重症患者人数也随之攀升,医院重症科室作为医疗救治的主阵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这里是与重生最近的地方,也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医二院急诊ICU成功救治重症患者

近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成功救治了一名肾功能不全、急性心梗、心功能衰竭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老年患者。

患者鞠阿姨入院4天前参加了亲人的葬礼,回来后出现了胸闷、心悸、气短,后来发展到呼吸困难,出现口唇发绀、意识障碍,来到发热门诊时,患者已处于浅昏迷状态,体温高达39.5℃,呼吸急促每分钟达40多次,指脉氧低至83%,周身浮肿,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渗出、实变影,约75%肺叶受累。由于患者有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平时须规律透析治疗,本次因新冠病毒感染所致呼吸衰竭,又继发心梗及心功能衰竭等表现。

急诊ICU医护人员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为其实施各项抢救,紧急气管插管,开放气道,患者的剧烈呛咳,插管瞬间可见大量的粉红色泡沫样痰液涌出,心率也飙升至190次/分,患者急性左心衰若不能短时间内纠正,循环将迅速衰竭,死亡步步逼近。因此,医生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和血液净化通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策略。辅助患者行俯卧位通气(连续6天,8小时/日),给予患者间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同时使用白蛋白减轻毛细血管渗漏作用,精确液体及内环境的管理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康复支持,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措施。经过2周的精心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急诊ICU主任唐学杰介绍说,随着接诊新冠阳性患者的数目不断增加,像鞠阿姨这样合并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新冠患者比例也逐渐升高,此类患者属于新冠感染的“脆弱人群”,由于免疫基础匮乏所致感染后病情迅速恶化进展,救治时间更需争分夺秒。

扩容增强急危重症收治能力

据了解,对鞠阿姨的抢救是目前我市各大医院正在千方百计保障患者救治的掠影之一。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重症专科队伍,完善应急时期重症梯队建设,做好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并依托专科持续加强重症病房的扩容建设,做好随时再开设重症病房的人力及医疗相关准备。长春路院区临时建立重症医学二科病房(综合ICU),扩容增强急危重症收治能力,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体24名医生值守岗位,在高压高运转,满负荷的状态下,有条不紊进行救治工作。

“能把患者从门里推出来是最大的成就和安慰”

“杨大夫,陈大叔儿子在门口等你,就是昨天转出的那个!”难道病情有反复?ICU杨露医生放下手头工作赶紧过去。“杨大夫,我爸一切都好,我就来专门感谢你们的!”患者家属抓住杨露大夫的手,眼角噙着眼泪,杨露医生的眼泪一下子就冲出眼眶。

患者陈大叔71岁,12月18日晚在家抽搐,差点咬断了舌头,当晚入住市三院。CT显示发生了严重的肺部感染。19日17点转入ICU病房,海峰主任指导用药、调整呼吸机参数,带领医护人员抢救到夜里11点。

在ICU医护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之下,陈大叔病情逐渐稳定,23日复查CT,比照入院时明显好转。傍晚,海峰主任指示,脱机同时给予高流量氧疗,一方面降低呼吸机并发症的可能,一方面也为患者节省费用。随即,综合评估患者情况之后,转入呼吸与危重症病房继续进行后续治疗。

患者在鬼门关走了一圈,经过救治病情好转,这种成就感和获得感是无可比拟的。这成为了支持ICU医护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ICU里,对普通人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翻身动作都得冒一定风险。在市三院的ICU里有位70多岁的患者,经医护人员7个小时的奋力抢救,才有了活下来的希望。按照医嘱,他需要俯卧位。8名医护人员用力帮助患者翻身的同时,各自分工看护各种管道和通路的安全。一次翻身从开始准备到结束,8名医护人员心惊胆战地忙活了半个小时。付出换来了回报,俯卧位两个小时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有了回升的迹象,这一夜没有白忙。

而这时,看护患者一夜的护士张前因感染了病毒,体温已升到39.0℃,她烧得腰腿疼痛,只能弓着腰走路。在这个特殊时期,ICU里的医生护士几乎全军覆没,每个人都阳过,每个人也都没等到“阳康”就坚守在岗位上了。就像海峰主任在早查房时说的那样:“考验ICU的时候到了!”

几天前,紧闭的ICU大门打开了,医生护士推着90多岁的邢奶奶离开监护室。几天的救治下来,老人病情明显好转,复查胸部CT后准备撤机。守候在门外的近70岁的老人女儿,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哭了。对于奋战在ICU的医护人员来说,能把患者从门里推出来是最大的成就和安慰。根据新形势,医院计划组建重症医疗预备队,扩充ICU队伍,筑起为生命托底的最后一道防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