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安山 雷锋在鞍钢时的工友,一起入伍的同班战友,参加了雷锋的葬礼。 1962年8月17日下午,抚顺市党政军机关共同举办的雷锋烈士公祭大会在抚顺市望花区礼堂举行。公祭大会后,雷锋的灵柩经望花大街运往葛布烈士公墓安葬。 每次看到这张和班长雷锋的合影,乔安山都会格外想念他(图左为乔安山)。 资料图片
(相关资料图)
1962年8月15日,天上的乌云翻卷着沉闷的空气。上午12点5分,22岁的雷锋牺牲了。
作为雷锋在鞍钢工作的工友,入伍后始终在一个班、住上下铺的好兄弟,乔安山在病房外哭到没了声音。60多年过去,年过八旬的乔安山再回忆起这一幕还是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从雷锋牺牲到在葬礼上为他送别,那三天里的每一帧画面直到今天还时常盘萦在乔安山的梦里。
那是一个多么简朴又隆重的葬礼啊,当时70万人口的抚顺市有近10万人来为雷锋送行。市委第一书记献出了给自己老母亲准备的寿材,听到电台广播得知雷锋牺牲消息的群众自制黑纱和白花,挤满了送行的队伍……
那一路,乔安山始终难以相信那个温暖热情的战友雷锋真的就这样走了。
乔安山永远忘不了雷锋,那是他此后60年最大的心灵支柱。他会经常去老班长的墓前坐一会儿,就像当年在老班长身边一样,告诉他自己经历的事情,说一说心里话。
市委第一书记献出给自己老母亲准备的寿材
乔安山说,送雷锋去医院后自己就站在抢救室外面,一直看着医生、护士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直到医生宣布雷锋牺牲前一秒,乔安山都依然认为, 雷锋只是暂时昏过去了而已,很快就会醒的。
更让乔安山难过的是,正是自己在倒车时意外刮倒路边的晾衣杆,才让班长雷锋不幸被砸中,最终导致了他的牺牲。
下午两点,雷锋的遗体被拉回部队,安放在营部一间空置的房屋里。乔安山随后被关了禁闭,后经调查,认定这是一次意外,他才被解除禁闭,并获准参加了雷锋的治丧委员会。
为雷锋守灵,还引起了一场小“纠纷”。本来安排的是由副排长以上的干部全副武装为雷锋守灵,半小时一轮换。但决定刚刚公布,就遭到全连战士的强烈反对,每个人都要为雷锋守灵!最终,领导同意把战士们都排进轮换名单里,乔安山和团政委韩万金排在一组。乔安山说,虽然是夏天,但记忆里那天的风很凉,雷锋班长躺在那里,全连的战友一夜未眠。
雷锋牺牲后,其所在团党委连夜召开会议商议治丧事宜,应不应该为一位因公殉职的普通士兵举办追悼会,他们还拿不准,只能请示上级。最终,由雷锋所在部队和地方党政部门一致决定,在地方举办雷锋同志公祭大会。
准备葬礼的时间很紧迫,时任抚顺市委第一书记的沈越第一时间打来电话,问部队有什么困难。乔安山记得连长虞仁昌说了两件事:一是需要运一点冰块保存遗体;二是事发突然,来不及准备棺材。沈越放下电话,马上从当地企业的冰库紧急调冰块,很快就送到了部队。棺材也及时送到了,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是沈越把为自己老母亲准备的寿材献了出来。
这次雷锋公祭大会会场的布置由沈阳军区原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助理员张峻负责,雷锋墓碑上的文字也是他书写的。他和团摄影员季增曾经为雷锋拍过大量照片,包括雷锋和乔安山一起读书的那张著名的照片。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峻这样写道:“我始终只有一个想法:我的雷锋兄弟还在,我还要为他拍照。”
对于很多抚顺市民来说,雷锋的牺牲也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
市民张士霞始终记得那一天,当时她正在菜园里摘菜,邻居急匆匆地跑过来告诉她,雷锋牺牲了。张士霞顿时泪如泉涌,那是经常为她挑水种菜任劳任怨的小战士雷锋啊。张士霞不识字,但她想给雷锋写个悼词,于是找来人帮忙,一字一句地改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把悼词送到雷锋生前的部队。
送行的人太多,市区实行交通管制
为了不打扰地方,雷锋的葬礼原来只想限定在小范围内,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雷锋牺牲的第二天,抚顺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1962年8月17日下午,雷锋牺牲的第三天,追悼会在望花区委大礼堂举行。乔安山和战友们一起静静地站在雷锋灵柩的旁边,四周都是鲜花、青松和花圈,耳边一片哭泣声。
“听到消息后,来为他送行的人太多了!”乔安山回忆,胸佩白花、臂戴黑纱的人群把礼堂围了个水泄不通。花圈更是不计其数,用了好几台解放牌汽车才装下。不断有人赶来,礼堂里实在挤不下,只好在礼堂外面临时安装了扩音喇叭。
乔安山记得,追悼会那天,铁岭下石碑山村的李大娘走了好远的路才来到部队,她找到连长,哭着要求连长让她看雷锋最后一眼。雷锋在铁岭执行任务时,住在下石碑山村,就是在那时认识李大娘的。当雷锋得知她体弱多病,犯病时经常疼得死去活来,就为她请了医生。看她吃不了粗粮,就把自己的细粮省下来给她吃。而战友们也是直到那天才明白,雷锋在铁岭时为什么每次吃米饭只吃一半,把剩下的端回去,原来是送给了李大娘。
追悼会结束后,送葬的队伍走出区委大门,场面更令人震撼。“从望花大街到葛布烈士公墓的道路两边挤满了人,都是自发来为雷锋送行的市民。”据后来统计,当时70万人口的抚顺,有近10万人为雷锋送行。因为送行的人太多,抚顺市区不得不实行交通管制,可即便这样,灵车还是走走停停,到达葛布烈士公墓时,早已过了预定时间。
雷锋下葬的仪式完全按照抚顺当地的风俗进行。灵柩被放入墓穴后,大家都迟迟不愿动手埋土,都希望能陪雷锋再多待一会儿。乔安山只记得自己当时趴在雷锋的棺椁上无法遏制地痛哭不已,直到连长和一位战友把他拉起来。
总想去雷锋墓前坐一坐
雷锋葬礼结束后,乔安山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接任雷锋班长职务的张兴吉开导他:“别难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太自责,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退伍后,乔安山很少对人提起他和雷锋的关系,他换过很多的工作,但不管干哪一行,他始终以雷锋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参与救火,给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无偿献血,送走失的孩子回家,照看生病邻居,赡养孤寡老人,走在路上看到吵架的就去劝架,看到有人偷窃也要冲上去……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想到如果老班长活着一定会做,他就必须做。
总想去雷锋墓前坐一坐,就像当年在老班长身边一样,告诉他自己经历的事情,说一说心里话。好在家就在抚顺,这让乔安山可以比其他战友更幸运地实现这个愿望。
后来,乔安山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随即在全国热映,乔安山意识到,不管时代大潮如何变化,雷锋一直在大家心里,时代永远需要雷锋。于是,他决定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讲述雷锋的故事,宣扬雷锋精神。年纪渐长,身体越来越弱,但他从来不让自己停下,他还有任务,那就是和众人一起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乔安山讲起在葛布烈士公墓看到的一幅美好的画面:在雷锋牺牲20多天后,他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因为想念他,便与一个同学一起走到葛布烈士公墓。在那里,孙桂琴看到还有10名小朋友也在悼念雷锋,于是提议每个人取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将12条红领巾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像花环一样围在雷锋墓上……
1964年4月,抚顺市为纪念雷锋,在望花公园重建了雷锋墓,公园也因此更名为雷锋公园。新的雷锋墓落成那天,乔安山也去了。墓底座的黑岩基石上雕着汉白玉花环,看着那温润洁白的花环,乔安山想起了当年那个鲜红色的花环,他仿佛看到雷锋就微笑着站在自己面前,喊他“小乔”,仿佛从未离开过。
(辽宁日报记者 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