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鸭绿江》杂志“评刊团”活动启动。杂志社联合高校青年教师、博士生,对每一期所刊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点评、写评论文章、录视频。作为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一种资源联合,该活动旨在将刊物引进高校课堂、扩大刊物社会影响力的同时,锻炼和培养青年评论人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文学大省,辽宁想要从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迈进,需要年轻力量持续发力。“评刊团”活动目的是为辽宁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面向文学现场
培养青年才俊
《鸭绿江》近期刊发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奠基》,真实地再现了沈阳在共和国工业化进程中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业创新的辉煌历史。作品引发读者的关注,随之《鸭绿江》再就这部作品刊发东北大学教授田鹏颖撰写的《描绘沈阳厚重工业史的全景画》等评论文章,还在其公众号上刊播诗人沈志军围绕作品创作的叙事诗《走进国之精华的璀璨》,让评论与创作互相回响,作品在文学界进一步生发共鸣。
现在,《鸭绿江》推出“评刊团”活动,请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生聚焦所刊的文学作品,以文学评论等方式为作品“把脉”“剪刈”“燃灯”。这样做,是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一种资源联合,既把刊物引进高校课堂,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锻炼和培养青年评论人才。
在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看来,文学评论,青年人下笔要更有力量。文学行当不要主动追求横空出世,年轻的评论家更要把眼光看向自己的不足,保持“学而时习之”的状态,要占据文学评论的前沿阵地,就要从走向文学现场开始。
就此,贺绍俊说:“辽宁有诸多文学刊物,也有不少文学专业的大学,过去这些刊物闭门办刊,而大学也侧重于做自己的文学研究,现在逐渐地在辽宁形成了一个文学态势,就是彼此为对方开门,把文学批评吸纳到文学研究中间,这样让文学研究能够面对文学现场说话,而不是空对空的说话。另外,文学批评也有了更坚实的理论支撑,所以这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个时期以来,面向文学现场培养青年评论人才已成为省作协、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发力点。春晚已成为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年夜饭”,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共享与传承春晚的文化功能?兔年伊始,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组织“春晚微评”活动,省内作家、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相继发表76篇评论文章,《人民的春天 创新的表达》《春晚的共情场与话语叙事》《变与不变——我看春晚》《一缕清香飘年味儿》等一篇篇“微观察”被新闻媒介网络平台刊发。
近期,《辽宁省作家协会特聘评论家作品集》《鱼跃鸢飞:2020—2021辽宁文学创作面面观》两部文学评论集先后出版。前者收录了省作协特聘评论家研究辽宁作家作品的理论文章18篇,进一步加大对“文学辽军”的总体研究和推广力度,省作协特聘评论家制度已进行到第十三届,今年上半年将评聘12名第十四届特聘评论家。后者是辽宁文学院的重要学术成果,作者群体是辽宁文学院的作家和学者。在围绕具体作品生发的评论中,他们既对作品的优点不吝褒扬,也对存在的不足直言不讳,体现出文学批评家应有的见识和勇气。在《鱼跃鸢飞:2020—2021辽宁文学创作面面观》主编胡海迪看来,这部书产生于辽宁文学发生的现场,是距离创作最近的评介。如果把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比作一个婴孩,那么,除了作为“父母”的作者和“助产士”的编辑之外,这部评论集中的述评,应当是呱呱坠地的新生儿最初迎来的关切目光。
开展多种活动
壮大评论队伍
贺绍俊认为,《当代作家评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前沿阵地,几十年下来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形态。而今,辽宁文学评论的发展很健康,周荣、张维阳、胡喆等一批年轻的评论者在国内评论界已逐渐显示出实力。
今年将举办第四届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优秀评论(研究)奖的评选,首次评选优秀网络文学评论5篇(部),并举办面向全国的网络文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论坛。省作协还依托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建的辽宁文学研究中心和与大连大学共建的辽宁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不断加强辽宁文学评论阵地建设,做好青年文学评论人才储备。
辽宁文学院正在筹划一年一度的“特约评论家论坛”“辽宁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高研班”活动,论坛将结合重要文学热点、时间节点,邀请省内特约评论家、作家以及国内学者参与论坛研讨;高研班主要以《艺术广角》杂志为依托,通过开展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训、读书班、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壮大辽宁文艺评论队伍。今年高研班特点之一,就是侧重对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将扩大对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从事文艺评论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邀请,强化艺术与地域融合,增强文学评论服务辽宁的能力。
在贺绍俊看来,辽宁正在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文学批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立体化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学批评系统,不同的批评方法、批评形态共同存在,相互之间具有一种对话和互补的关系。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评论人才在这个环境下茁壮成长。
(辽宁日报记者 赵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