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勇救落水小孩的大英雄”“他是冒雨送大嫂回家的大好人”“他是把油条分给我吃的‘邻居叔叔’”……中寺村是坐落于沈阳市沈北新区东部的一座小山村,村民的记忆中,留存着一个个鲜活生动又鲜为人知的雷锋故事。

“‘邻居叔叔’给我们分吃的。”


【资料图】

“雷锋,个儿不高,村里的孩子和他搭话,他总是笑呵呵地应着。”在雷锋曾经生活工作过的营房、伙房旁,72岁的黄福田老人回忆着。

雷锋营房、伙房,2020年被沈阳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已过去60多年,但一来到这里,当时的情景就似乎回到了黄福田眼前。“那边是讲习点,这边是伙房,每到饭点儿就闻着饭菜香味飘出来,把咱的馋虫都勾出来了!”

上世纪60年代初,村中各家各户条件都十分困难,黄福田家也是如此,他常常扒在围墙边往伙房里张望。“雷锋见了,总会把自己的那份油炸果子分给我们这些孩子吃,还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多听大人的话。”雷锋给黄福田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居叔叔”。

“行好事,做好人,向雷锋同志看齐。”雷锋因公殉职后,黄福田将对雷锋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动力,做起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有一次,他冒雨将迷路的大娘送到火车站,大娘和他拉家常时,他自豪地说“我和雷锋是一个村的”。

“他把落水的孩子救了上来!”

“他为村里做的好事可是说不完。”76岁的村民纪永棉回忆说,“我亲眼见到雷锋帮着村里的老人缝补裤子、棉衣,帮腿脚不好的村民打扫院子,帮着上了年纪的大娘挑水。印象最深的当数雷锋救落水儿童的事。”

“快来人啊,有孩子掉河里了!”一天下午,呼救声打破村子的宁静。当大家跑到河边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已将孩子救了上来,他就是雷锋。

“当时已是入冬,气温挺低。雷锋上来的时候冻得直哆嗦,村民就往他身上披衣服,可他却把衣服裹到了孩子身上。”纪永棉说。

从那时起,纪永绵就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成了远近闻名的“活雷锋”。他说:“我就是普通农民,干不了啥大事儿,但我愿意像雷锋那样,当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他拿出津贴资助孩子读书。”

“雷锋自己也是个苦孩子,所以他不愿意看到孩子们受苦。他总是和孩子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大家要好好读书,以后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84岁高龄的村民王世久说,“雷锋在中寺村期间,每个月都会拿出津贴,资助村里的孩子读书。”

王世久说,“虽然我现在岁数大了,记忆中的很多事儿都变得模糊。但雷锋对我的影响依然很深,咱们就是要活到老、把好事做到老。”

“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牺牲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这是雷锋在中寺村生活时所写下的诗句。每当提到雷锋,中寺村的村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据《雷锋日记》记载,在中寺村附近,以雷锋为代表的战士们为乡亲们做了很多好事,体现出了最质朴的军民鱼水情深,而这份情谊也深深地感动着百姓,影响着百姓,附近村民自愿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从遇见雷锋,到成为“雷锋”。

如今,沈北新区靠山根睦邻学习点负责人黄福田,依然坚持准时把老师接到村里授课,课后再把老师安全送回家。他说,“我希望以后人们提起我们中寺村,都能知道这里曾是雷锋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到处都是‘活雷锋’。”

(辽宁日报 记者陶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