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绵阳4月2日电近日,“我们的家园”主题活动(四川站)采访团走进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以下简称“北川七一职中”)和绵阳普明中学,感受各民族学生手足相亲、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

北川七一职中:同圆技能强国梦

北川七一职中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特殊党费援建,山东聊城承建。校长付红梅介绍,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吸引了很多来自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少数民族同学,现有13个少数民族学生共1500余人。


(资料图)

上午课间时分,各民族学生共同在“中华民族大舞台”跳起《爱我中华》等舞蹈。高二会计专业的藏族学生泽翁降措说,同学们还经常一起讨论课业、打篮球,“校园氛围非常融洽”。

学生共同在“中华民族大舞台”跳起《爱我中华》的舞蹈。中新网记者 刘湃 摄

“学校分期、分年级开设思政课程,教师从课程特点出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寓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力。”付红梅说。

学生们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汽车维护保养、机械故障诊断等操作。中新网记者 刘湃 摄

来到实训中心,学生们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汽车维护保养、机械故障诊断等操作。该校实训处主任方全双介绍,“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山村,同学们都很能吃苦,通过努力训练参加市赛、省赛、国赛,继续深造学习。”机电教学部教师王禄春说,根据最新汽车发展方向,学校还与时俱进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

付红梅表示,学校坚持“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大爱教育、多彩未来”的办学定位,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实训的全过程、各方面,形成了各民族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讲同读同成长”“同唱同跳同发展”“同训同练同竞技”的良好氛围。

绵阳普明中学:学校成为学生第二个家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普明中学的校园,高二的彝族学生沈小花和其他几名同学,正利用课余时间在为来访的客人介绍校园。“通过我们的感受让大家了解我们学校,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沈小花说。

学生在课堂上课。中新网记者 刘湃 摄

普明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曾祥均介绍,学校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科学知识和生活行为习俗这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按照文化修复、文化认同、文化内化和文化建构这四层依次推进,建立起教育教学体系。

“在德育方面,学校开展德育自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方面,针对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老师们利用周末时间为其补课;生活管理方面,学校对离家较远的孩子进行特别的关爱,组织过集体生日等。”普明中学民族教育处主任赵琰说。

学生在运动场运动。中新网记者 刘湃 摄

高二的藏族学生斯郎友珍来自甘孜州,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她说,在学校结识了很多朋友,老师同学也给予很多帮助,想家的时候自己就会找老师倾诉。同学们对学校的感情,正如优秀毕业生展板上,2022年毕业生杨金金的感言:普中已成为甘孜儿女的第二个家。

据了解,近年来,该校民族教育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获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记者 刘湃

责任编辑:钟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