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储能产业无疑是一片蓝海,但企业成立时,这片‘海’还死气沉沉。”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厦门同翔高新城。今年4月,该公司研制的320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面市,大幅降低了度电成本,成为行业焦点。总经理王鹏程感慨道,厦门政府是“伯乐”。
“当地招商的视野很开阔,虽然未必清楚储能产业的技术细节,但是已经意识到,这个行业对能源结构转变的重要意义,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王鹏程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福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6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8家……行走在八闽大地,到处能感受到干事创业的蓬勃与昂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以产业园区为支点,持续推动强链补链延链、优化政务服务、以创新赋能转型。一流的营商环境就像一块强磁力的“吸铁石”,让企业近悦远来、宾至如归。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2015年,在“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厦门决定在同安、翔安两个片区打造一座产业新城,作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项目开工4年后,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同翔高新城。彼时的园区,偏僻而荒凉。
又一个4年过去,同翔高新城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引进了106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预计完全投产后年产值约2300亿元。
“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工作圈就是生活圈,大家抱团往前走,心里底气更足了。”王鹏程告诉记者,以同安片区为例,已形成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发展主体,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组件,下游新能源充换电及检测平台等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我们跟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互信、共同成长的深厚情感。”同翔高新城片区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庄志龙说,海辰见证着园区从交通不便、配套不足,到商品房、中小学、山水步道一应俱全。而企业自身,也成长为片区内的标杆,以及同翔高新城的吸引力来源之一。
而泉州安溪,曾以茶产业和藤铁家居工艺产业闻名的闽南小县城,正蜕变为一座“芯谷”。
2013年,安溪县到深圳招商引资,重点推介刚建成的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面对优渥的条件,作为大功率LED封装产品制造商,正欲扩大规模的天电光电动了心,于当年在安溪设立分公司。“上游有LED衬底厂商,下游有应用企业,很适合我们孵化生产基地。”公司人资总监张仁权回忆,2017年,天电光电将深圳、厦门的工厂全部搬迁至安溪。
如今,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溪分园,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LED高科技产业基地之一。“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聚集效应下,2022年,福建千亿产业集群从16个增至21个,产值3000亿以上产业集群达8个,5个产业集群入围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办事不出园、服务零距离
“今年4月,福州一公司生产线扩建,需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许可证,只用了3天。”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大厅副主任林巧玉告诉记者。
近年来,福州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对政务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青口片区距离闽侯县政务服务中心约50公里,开车往返需2小时。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青口汽车工业园区2021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进园区”。
据了解,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内,目前共入驻15个部门、34个服务窗口、560项业务,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办事效率。
“回头来看,企业从厦门岛内搬到海沧区,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海沧生物医药港,让董事长李世成感受最深的是,从建厂环评、审批,再到科技成果转化,海沧区不仅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举全区之力来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曹伟民还记得,前些年,生物医药企业要想注册成立,必须到省级药监部门办理审批手续,要想通过药品审核查验和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则要跑到上海、深圳的检测中心,而排队动辄需要一两年,经常有企业因此错过了市场时机。
为了让企业从繁碎的流程中抽身,厦门相关部门积极和福建省药监局对接,在园区落地设立“一窗口三中心”:“一窗口”即以省药监局厦门服务工作站为依托设立的行政审批服务窗口,“三中心”即药品审评分中心、药品审核查验分中心、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分中心。
服务的“加速度”,大大缩短了产品从研发到面市的时间。2021年,厦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98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借脑引智”助推企业转型
自主研发海洋地理信息平台、推出海陆空间数据互通的S-100电子海图技术……2020年,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的推动下,蓝海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合作,成立首家涉海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连续攻克了两项海洋数字化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作为国内重要的海洋城市,“因海兴业”是厦门的天然优势和必然选择。近年来,厦门打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人才驱动,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水产养殖业转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海洋的认识愈发深邃而广阔。
“厦门海洋科技力量位居全国前列,为企业‘借脑’提供了便利。”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一级调研员林瑞才表示,作为我国海洋学科的发源地,厦门拥有涉海科技从业人员近5000人,重点实验室40个。随着国家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材料环境实验公共服务平台、厦门海洋经济公共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海洋科技力量进一步增强。
与厦门的“向海而生”不同,晋江以鞋服产业闻名全国。10年前,由于产品同质化,不少鞋服企业库存高企,相继迎来“至暗时刻”。痛定思痛后,2013年,晋江市引进国家级皮革和制鞋行业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助推传统鞋服产业转型升级。
仿蚕丝纤维、构建脚型数据库、鞋类3D打印……而今,在晋江,鞋服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迈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放眼望去,资源、人才、创新要素在八闽大地不断聚集。
记者 陈曦 武文欣
责任编辑: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