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哪敢说自己‘最美’呢,我就是很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而已,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提及获评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感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这样说。
从上世纪80年代跟随导师踏入甲醇制烯烃领域至今,刘中民在能源领域潜心攻关40余年。针对我国能源禀赋的特点,刘中民面向国家能源领域的重大需求,长期开展催化剂和新催化工艺过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带领团队开发了甲醇制烯烃技术,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开创并引领了我国煤制烯烃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攻克了世界性难题,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刘中民并未止步于此。“转化一代,开发一代,前瞻一代,这是大连化物所对煤制烯烃研究的部署。”刘中民说,“煤制烯烃就像一个接力棒,前辈把接力棒传给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是中间的传承者,要带领大家继续前行。”而在煤制烯烃技术持续发展中,他又瞄准了“煤制乙醇”这项富有挑战且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
在刘中民看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具有特别的意义。2012年,大连化物所和延长石油集团联合开展“合成气制乙醇整套工艺技术”项目研发工作,至2017年1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打通全流程,生产出合格无水乙醇。随后,刘中民又带领团队进行了技术升级迭代。
“煤炭是高碳资源,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源头,我们必须走出低碳化的路子,这是最大的挑战。”刘中民说。目前,煤基乙醇技术已签订11套技术许可合同,乙醇产能累计达到345万吨/年,煤基乙醇战略新兴产业已具雏形,这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缓解大气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除了科研人员这一身份外,刘中民还有着“多重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但刘中民认为,“科研工作者”是他身上最亮的“标签”。他经常教导学生要明白科研为谁而做?为什么而做?达到什么目的?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到一起。他认为,年轻人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气神,虽然最创新的事一定是最难做的,但仍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回首过往的科研历程,刘中民感慨道:“不要把我们的工作想象得很辛苦,乐在其中就不苦,做科研是一件很乐和、很幸福的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目标,适应多能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刘中民更多地聚焦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积极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出谋划策。如今,他牵头筹建了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并肩负起中国科学院“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及工业示范”战略先导专项的组织实施重任。
(孙丹宁 辽宁日报记者 明绍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