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式印发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提出具体扶持引导措施,被誉为“科幻十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科幻十条”的落地,中国科幻电影甚至整个科幻产业都将迎来“春天”。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认为,“科幻十条”无疑将全方位促进科幻影视及上游创作,但中国科幻电影要想真正进入“春天”,在政策支持之外,还有很多关卡需要迈过。

创作源泉将“活”起来

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进步,带动了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2019年,以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呈现出成熟、厚重的质感,让世界对中国科幻电影刮目相看。

著名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韩松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目前要做的是怎么把这个利好政策落到实处,这需要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特效、投资者在内的广大电影工作者,甚至是观众等在各个方面进行突破,《意见》的出台无疑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

”《意见》虽然以影视作品为主,但是影视作品也是从上游的小说、漫画等改编来的,所以对上游作品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接受采访时说。

江晓原表示,国内的科幻小说创作也相当繁荣,虽然在畅销上与《三体》比还差得很远,但每年有不少作品问世,而且其中有些作品水平相当高,《意见》的出台让这些作品更有机会改编成影视作品,对上游的促进作用无疑非常明显。“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地,资金、人力、编剧、导演等方面的投入肯定都会加大,必然会有更多人的参与进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科幻影片将与公众见面。”

思想性应放在第一位

小说《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在中国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史上有标志性意义,说是里程碑也不为过,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科幻电影整体上有多优秀,相反在我国科幻文学已百花齐放的当下,科幻电影产业却依旧存在短板。

江晓原认为,不论是在特效还是在技术等方面,我们跟国外大量优秀科幻电影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但这个短板不全体现在技术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对影片构思、思想性的追求上,这是我们与西方存在的差异性,也是我一直强调要把科幻作品的思想性放在第一位的原因。”

美国是科幻电影的大国,但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到了如今的阶段。科幻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经历了一个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韩松表示,我们应该研究科幻电影对公众的吸引力到底在什么地方,而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原本,科幻电影的魅力在于,其天生就有一种全人类共同语言的特点,内容上反映的也大多是全人类的命运。所以,我们要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科幻电影。”

科学审美仍然是短板

业内有关专家认为,科幻电影有它特有的科幻思维,就像其他类型的电影一样,需要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和一些审美方式,这需要产业界认真琢磨和研究,不是说投资方往里面砸一些钱就能拍出经典的科幻电影。

韩松表示,对于科幻电影而言,科学应是其最大的审美,这个也正是当前中国科幻电影最缺的。“目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还普遍较低,就需要大家首先提升科学的素养,尤其是编剧、导演、制片人的科学素养,从而来发掘科幻本身的这种审美,以科学来讲好科幻的故事,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时,韩松强调,中国科幻电影目前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电影本身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故事怎么编、思想性、人物以及表现力,这些都是中国电影的通病。“科幻电影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解决对科学审美的感受力,还有那种无拘无束的浪漫想象力。”

科幻不等同于科学

“对于业界关于《意见》发布后我国科幻电影将迎来‘春天’的乐观态度,我更倾向于称其为一股‘春风’,产业整体进入‘春天’还需业界做出更多的努力。”韩松表示,政策的落地还需时日,而即便在政策和技术都到位的前提之下,要做好科幻电影,我们还需要思想和观念上更加开放才成。

江晓原认为,科幻影视作品中《流浪地球》不是唯一的模式,可以有很多的模式。近年来,国产动漫制作水平也很高,其中也有很多带有幻想色彩,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人认为是神话,但在西方人眼里科幻与魔幻的界线并不明确。“这就启发我们要思想解放,做出好的、有正能量的科幻作品。”

当然,这种思想的解放还表现在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科幻作品的认知上。

“科幻电影是一个技术和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科幻电影既要有科学性,但也不能以科学来进行太多的限制。”韩松认为,科幻电影更多的是一个想象力的东西,它提供一个关于未来世界在基于科学基础上的一个想象,提供一个惊奇的世界,甚至是一个以电影来展现的奇观,这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去创造,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以一种严格、严肃的科学理论为主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