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长三角绿色低碳相关专利的年申请量,已经接近10万件,遥遥领先国内的其他主要地区,如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以及成渝地区等。”
在12月3日举行的亚太创新论坛上,江苏大学发布了全国首个长三角绿色专利发展报告。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恒表示,长三角的绿色技术专利数量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推出,更加促进了区域内相关专利申请的增速。
我国绿色专利申请量居国际领先
“绿色技术又被称为环境友好型技术,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技术领域,而是涵盖了利用现代科技全部潜力来实现环境优化目标的所有技术类别。”唐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争相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起步较晚。
绿色技术专利是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表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推出了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将绿色专利分为七大领域:能源节约类、核电类、交通运输类、行政监管与设计类、农林类、替代能源生产类和废弃物管理类。
根据数据分析,绿色低碳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在本世纪初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在相关技术领域内展开密集创新,并且尝试在新能源、节能减排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建立技术优势,从而抢占更多的话语权。
我国的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申请,在2010年之后才迎头赶上,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已经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碳中和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大,目前正是迎头赶上实现技术超越的绝佳时机。而绿色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的有机结合,也必然会在整体上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这正是我们所面对的最大发展机遇。”唐恒说道。
报告显示,与欧美等国近年来较为平稳的申请趋势相比,我国的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的年增长率,受政策影响明显,每一次重大政策出台都能引发一次专利申请的高潮。
长三角为例,过去二十年中呈现了几个显著快速提升的年份。2008年,我国实施专利制度改革,2008-2009两年出现了相关专利申请量的快速提升,长三角地区每年的专利申请首次超过了1万件。2012年,清洁低碳技术被认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也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年申请量迅速突破了2万件。之后,随着“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的依次推出,其中对我国绿色发展的政策引导,再次推动了长三角绿色专利申请的快速增长。此外,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推出,更加促进了区域内相关专利申请的增速。
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直接关联
长三角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之间又有哪些关联?针对这个问题,江苏大学将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情况与环保产业增速发展做了趋势比较。分析表明,长三角的环保产业的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30%,而长三角的绿色技术专利数量同样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
“长三角区域内的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地都是国内重要的产业聚集地,同样都是绿色专利申请数量领先的城市。并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也推动了区域内各个地市的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这对于绿色技术的创新,乃至区域内城市的绿色产业转型,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唐恒说道。
从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析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绿色专利数量,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的比重,超过了60%。并且,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长江经济带城市中,有15个城市来自长三角。
而长三角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作用,还体现在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与产业绿色转型的一致性。基于2007年-2018年的相关产业分析,长三角区域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大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产业绿色转型情况排名前列的城市分别为上海、杭州、无锡、温州、苏州、宁波、南通、常州、嘉兴、南京和镇江。与之相对应的,长三角绿色技术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列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无锡、宁波、常州、温州、镇江、南通和嘉兴。由此可见,产业绿色转型领先的城市,在绿色技术专利的申请量上也都排名前列。
同时,报告也指出了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在绿色低碳专利发展特别是不同技术领域布局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低碳专利,更加偏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也就是能够为企业快速带来短期市场收益的技术领域,其专利占比较高且增速较快,例如与家电节能相关的技术。而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且预期收益不明显的技术领域,相关专利申请占比偏低,且增速缓慢,例如污染治理和土壤改良等技术领域。
“虽然‘双碳’目标给我们的各类产业都带来了巨大的转型压力,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双碳’目标也同样是一种机遇。”唐恒认为,这些机遇来自创新发展新理念的建立,它将会使企业意识到,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