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起,珠江之上,多了一弯“月牙儿”。作为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海心桥以开放的姿态环抱市民,不仅提供了绝佳的观景空间,也架起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用活本土红色资源,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从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入手,落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具体任务,打开城市发展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广州聚焦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进一步便利,社会治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叮叮叮”,伴随着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学生们鱼贯而入,一堂党课开始了。今年7月,修缮后的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小红楼”全新亮相,打造成“红色教育传承基地”。
100年前,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这里敲响了上课铃。陈独秀、谭平山等人在这里成立广东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举办注音字母训练班、广州机器工人补习班等课程。100年后,一场党史课在这里开讲。在位于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的这座知名建筑里,越秀区委党校教师带领学生们回到热血沸腾的大革命时期,重温当年烽火。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拥有悠久革命历史,埋藏丰富“红色宝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广州统筹推进保护修缮红色革命遗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东园文化广场等红色地标陆续全新呈现。
在做好修缮的同时,广州还十分注重对红色史迹的活化利用,让市民与它们产生共鸣。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打造成“红色教育传承基地”,中共广东区委旧址打造成“体验式党课”红色大讲堂……全市9000多处革命文物、8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国防教育基地等“活教材”成为了“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我们以打造红色文化地标、擦亮红色广州品牌、打响红色之旅名片等为抓手,用好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城市文明的精气神。”广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广州,移动的“红色学堂”同样遍布大街小巷,扮靓了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20辆“红色公交”将红色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打造“四史”宣传教育移动课堂;“中共三大”主题列车和“奋斗号”红色专列提供多场景、沉浸式红色出行体验……广州整合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公共空间等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推出珠江流动党史课堂、红色游船、红色公交、红色航班、红色公园、红色书店,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营造沉浸式氛围。
截至目前,市民群众到红色学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16.72万场次、2273万人次,红色学堂成为广州着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有力抓手。
“在家门口就有接地气的宣讲、展览,大事小事过来反映情况,他们也都很热心帮助解决。”市民纷纷点赞。这些“红色学堂”开进街头巷尾,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成为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一下子解决了两个‘老大难’问题,以后就不用担心自己在家跌倒,也不用挂念家里的卫生没人打扫了。”提起广州推行的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家住荔湾区东漖街芳和花园的芳姨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广州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为满足困难长者“就近养老”的愿望,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广州全面铺开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机构化”专业养老服务,进行适老化智能化家居改造,织牢特殊群体的“安全防护网”。
“现在洗漱安心多了!”每天早上8时不到,居住在海珠区沙园街道的80岁刘阿婆便会起床活动。前阵子,街道帮她在家里装了防滑地板、安装智能设备后,阿婆觉得生活的舒适度提高不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行清单式项目化管理,制定涵盖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办实事项目清单1732项,办好一件件实事,解决一个个问题,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挺高的,继园东小区让我有了一份踏实感。”近日,广州继园东“工改租”项目迎来首批租客。这是省内首个有合规“出生证”的非住改租赁改造项目,总投资1374万元,在中心城区供应167套租赁住房。
广州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截至目前,广州实施市本级实事41464件,已完成35015件。
党建引领是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见效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广州发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您的心愿、我的志愿”——党组织、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双微”行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本书、一双鞋、一次陪伴、一次看望、一次政策解读、一场法律援助,微项目、微心愿看似微小,却是群众实实在在的需要。
在“双微”行动的帮助下,因家庭条件困难,一直未能给孙女买新桌子和新书柜的伍奶奶终于实现了心愿。“街道的党员上门设计、购置、安装,帮孩子圆了书房梦,再也不用弯腰驼背在小桌前学习,非常感谢他们。”伍奶奶说。
一颗颗小的心愿汇聚起来就是为民办事的大爱。截至目前,广州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认领微心愿56899个、完成55400个;认领微项目4505个、完成4222个,涵盖市民群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实现群众心愿与党组织、党员资源有效对接。
走进海珠区洲头咀公园,刷脸登录、储存物品,开始跑步。一路上的识别杆会捕捉跑步的速度、里程、用时等信息,系统还能进行跑步指导。
不久前,洲头咀公园升级改造重新开放,迅速成为周边居民热门“打卡点”。改造后的公园装上了智慧“大脑”,更契合群众意愿和需求。
从群众需求出发,向人民满意而行,这是广州为民办实事的成色和担当,让人们看得见身边美好生活的变化。
环境变美了——广州高标准新建成碧道222公里,全面消除黑臭河涌,新建口袋公园89个、缓跑径及园道57.5公里,实现开窗可见绿、推门即是景。
发展更好了——广州前三季度实现GDP2万亿元,同比增长9.9%,广汽集团、广药集团、广州建筑等5家企业位列世界500强,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治理更稳了——广州发动党员下沉居住地,推动党的组织建在群众家门口、党员下沉居住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三个全覆盖”,实现党员工作生活在哪、作用就发挥到哪。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广州的变化不仅关乎自身,更是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窗口”。
前不久结束的第130届广交会上,广州城市形象进行了一次崭新“亮相”。本届广交会是疫情下全球规模最大的实体展会,全世界都没有经验可参考。5天展期里,近8000家企业参展,其中进口展有欧洲、美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企业线下参展。
面向“十四五”开局,广州主动站到世界客商面前,展现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门户,诠释拥抱世界的开放态度,为城市吸引更多目光,赢得更多机遇。
年初,在2021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广州一口气签下183个项目,投资总额超8600亿元。参会的企业代表说,“选择广州就是选择机遇和未来”。
今年7月,广州率先拿下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批“入场券”,开启新一轮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变革。
从西往东、由南至北,一座座崭新商业项目接连在广州“开花结果”。今年以来,天河广州环贸中心ICC、增城永旺梦乐城、花都雅乐城等商业综合体陆续开业,乐高旗舰店、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等多个高端商贸业项目先后落地,广州高端商贸资源新增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
从“千年商都”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老城市持续焕发新的城市魅力,一座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正“触手可及”。
在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的过程中,广州把学党史与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通起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上水平。
广州北部的花都区梯面镇,是广州市唯一的山区镇。这里90%以上居民是客家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梯面镇通过构建“支部—先锋岗—专业队”的模式,打造了一支包括10个先锋岗、4支专业队、173名女队员参与、覆盖全镇的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志愿为民服务队伍——“梯面客家嫂”,在疫情防控、防洪抢险、乡村振兴等领域主动为群众守家园、办实事。日前,南方日报采访“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书记吴展红,了解她们如何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问:“梯面客家嫂”如何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答:我们做保障村民安全“守门人”。“梯面客家嫂”聚焦群众需求,耐心讲授防汛避险常识和新冠疫情防控知识,定期巡查重点房屋安全隐患,对独居老人、低保户等重点人群建立重点人员台账,每当收到上级三防部门发出的山洪灾害、暴雨预警等信息后,“梯面客家嫂”会在第一时间往来于村道小巷劝离村民,转移群众,最多的时候每天需要来回五六趟。今年汛期以来,“梯面客家嫂”组织转移群众2次,转移村民近500人次。
我们做促进村民增收“引路人”。“梯面客家嫂”积极协助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助力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如在红山村按照“四季花海”的发展理念,引进企业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花卉,打造更具特色的花田小镇。村内特色农家乐从过去寥寥几家增加到20多家,切实解决200多名村民就业。客家嫂还充分利用广州粤菜师傅工作室平台,开展厨艺培训公益活动,统一规范艾糍的制作工艺,提升客家美食水平,促进村民增产增收。
我们做关心服务群众“贴心人”。“梯面客家嫂”充分利用生活在群众身边,工作在村民周围的优势,经常与村民聊天谈心拉家常,拉近党群关系。做到凡村民有大疾病必到,凡村民家庭发生大变故必到,凡村民家庭有大纠纷必到,凡村民有要事需求必到,凡重要节日特殊群众必慰问。同时,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化解矛盾于无形之中,还以先锋岗为单位,认领辖区党员群众、村居、企业、游客提出的问题并限期完成。此外,还组建山歌文艺队,组织队员通过歌舞、快板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文明新风尚,营造文明乡风良好氛围。
问:接下来,“梯面客家嫂”怎样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办实事,在推进乡村振兴全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答:我们将继续当好党的政策宣讲队、乡村振兴主力队、为民服务先锋队,党群联系连心桥,用深情大爱守望家园、守护民心,实现民心聚、共富裕。
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集中宣讲活动,围绕垃圾分类、庭院整理、畜禽规范养殖、秸秆焚烧的危害等知识进行宣讲,动员村民自觉搞好环境卫生,进一步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在乡风文明方面,通过客家嫂山歌队带动村民学唱好家风山歌,积极宣传家教家风新思想,弘扬先进事迹,形成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寻找最美家庭等,推动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梯面客家嫂先锋岗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规范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等文明素养,擦亮为民服务党建品牌。
在基层治理方面,成立“梯面客家嫂”夕阳红和社工站专业队,以“一老一小”需求为导向,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用心用情解决“一老一少”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率先研发使用居住证自助签注一体机,实现来穗人员居住证签注24小时跨区域通办,首推“一码通免证办”,745个涉企业务、130项居民高频业务一码免证通办。
●联动政法委、公安、应急等部门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最快地铁——广州地铁十八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4个国铁、6个城际、11个地铁、6个枢纽建设加快推进。
●建成保障性安居房1.2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521个(667个小区),审批加装电梯规划1914台。
●投入1600多万元为7400多名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全市无障碍环境改造率达103%、服务满意率达100%。
●关爱特殊群体,建设“穗救易”服务品牌,打造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累计服务居民830万余人次。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全国试点,全市1294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100%开展课后服务。
●编制《广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建成颐康中心179间,家庭养老床位突破1.6万张。
●依托“穗康”小程序、“穗好办”APP上线社保、就业、法律服务等市民需求高频事项超1700项。广州12345热线创新“一号接听”、智能派单服务,工单转派时长从原均1小时缩短至19秒。
●高质量推进“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培训粤菜师傅1.6万人次,家政从业人员7.37万人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83万。
“又来送汤啦,何姨最近健康状态很好。”傍晚时分,林先生把在家里煲好的汤带给在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享受全托服务的何姨,便跟工作人员交谈起母亲最近的身体状况。
家住越秀区六榕街的何姨,由于今年一次不小心摔倒,导致需要住院治疗。为得到更好的起居饮食照顾,她住进了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进行康复疗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何姨以及家人对颐康中心非常满意,便决定办理长托服务。“颐康中心就在医院旁边,与社区中心也有医疗合作,能满足就医理疗需求,还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护理照料。”林先生表示,这样的养老机构十分契合他们的需求,“中心离家很近,平时还方便探望,确实是帮了大忙。”
今年2月,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正式运营,面积约1400平方米,兼具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功能与机构养老功能,规划39个机构养老床位。中心还将二层划分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室,设置日间休息室、书画室、康复理疗室等以满足社区长者养老服务需求。在长者养老房间,还设有护理站,分为综合养老生活区与老年病养护区。
中心负责人叶炜初称之为嵌入式养老机构,就是嵌入社区,做一个微小型的养老机构,服务周边居民,让老人们留在熟悉的环境。
“每天子女下班后,还可以过来探访,送点汤水,我们也把这称之为‘一碗汤’距离的养老机构。”他说,这样的养老模式受到了不少街坊的关注,现在颐康中心的床位已基本住满。
作为养老综合体,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不仅在“家门口”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托养、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它还是一家“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为满足许多生活仍自理,想居住在家老人的养老和家政需求,我们联合街道共同为他们提供在家就能享受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照护的‘三入户’服务。”叶炜初表示,得益于长护险及家庭养老床位护理补贴,长者们还能享受一定优惠。
今年,84岁的独居老人陈婆婆,就享受到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现在家里安装了紧急呼叫、24小时摄像头监控、安全扶手、地面防滑等11类智能化适老化设备;并由护理员上门提供包括助洁、助餐、褥疮护理等24小时生活照护服务。经过两个月护理,陈婆婆感觉很满意,“很感谢他们的服务,让我在家里就能安全幸福过晚年生活。”
目前,广州越秀区18条街道全部完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并在全市率先全面推开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全区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203张,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0%全覆盖,年均服务长者百万人次以上,初步建成“医食住行乐”五位一体的社区为老服务15分钟“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