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北极航运、资源开采的新机遇,一方面是以美俄为代表的多国围绕资源、军备、航道安全等的明争暗斗。北极的治理应该尊重北极地区的情况,不应把地缘政治冲突、大国竞争这些消极因素带到这一地区,而是以对话求合作,求共识。
“寒地”北极正在变暖。冰雪覆盖面积减少,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当地时间5月19日,第12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会议最后一天的20日,还将举行美俄外长自拜登执政以来首次面对面会谈。
昔日的“寒地”,如今为何成多国聚焦的“热土”?
一
近10多年来,北极的冰川不断减少。
有研究表明,虽然整个地球都因为化石燃料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而变暖,但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多。
2020年,北极的积雪面积在6月创下历史新低。土壤和植被因此变得干燥,由此导致的野火烧掉了北部大片针叶林。
但另一方面,气候变暖、海冰加速融化,也让北极丰富的资源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拥有世界上9%的煤炭资源,蕴藏全球约13%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未探明天然气储量。
前不久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让北极航道越发受到关注。这些都为各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提供了新机遇。
2年前在芬兰北部城市罗瓦涅米召开的第11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由于美国的反对,未能发表共同宣言,创出北极理事会23年历史上的先例。
会议最终只发布了一篇短小的联合声明,称将继续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北极的环境,但并未提及气候变化。
本届会议则因拜登政府上台,调整多个特朗普时期政策,并重新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而让外界有所期待。
有外媒称,此次会议有望通过联合声明,以及指导北极开发与合作的未来10年共同战略计划。
二
本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俄罗斯将代替冰岛,担任未来两年的轮值主席国。
当地时间5月17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表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一切行动都合法,警告西方国家勿争夺俄在北极地区的主权。
拉夫罗夫显然是有所指。
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北极地区展现所谓的“实力”。2018年,美军航母自1991年来首次越过北极圈进入北极。
本月,美国在阿拉斯加附近举行1.5万人规模的军演,6月还将与日韩等盟友在同一地区进行空军联合演练。
其他北极国家也没闲着。加拿大、挪威加强战略性投资,提升作战能力,参加了北约自冷战结束以来在北极地区的最大规模“三叉戟”军演。
5月16日,出席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开始对丹麦、格陵兰岛和冰岛三地进行访问。
除了与冰岛领导人会晤外,布林肯将出现在冰岛的凯夫拉维克空军基地。
这座冷战时期的美国基地于2006年关闭。不过,目前美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翻新,目的显然不言自明。
正因为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将在会议期间单独举行会晤的消息,在美俄关系近年来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这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两国高层人物的首次面对面“交锋”颇引人关注。
三
一方面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北极航运、资源开采的新机遇,一方面是以美俄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围绕包括资源、军备、航道安全等的明争暗斗。
但北极问题不仅涉及北极国家,而是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北极的未来和前景关系到全球,既是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政治的组成部分。
北极理事会于1996年成立,成员国包括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以及北欧5国(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另外还有6个北极当地社群参与。而中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13国是正式观察员国。
在分析人士看来,北极问题远远不只是地缘政治竞争或紧张局势的问题。这关系到气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与北极事务密切相关的国家,尤其是大国,需要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合作,避免传统的“安全困境”模式在北极地区上演。
显然,在北极地区博弈加剧的情况下,人们更希望此次会议能带来一些新东西。
对此,《解放日报》刊文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疫情,使北极议题呈现新特征。作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的中国是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愿意通过北极治理提供物质和知识产品。“中方认为,参与北极治理还是应该尊重北极地区的情况,不应把地缘政治冲突、大国竞争这些消极因素带到这一地区,应当在环境保护、航道利用等方面多发挥建设性作用,以对话求合作,求共识”。(作者 赵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