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北京市“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品质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随着全市推进水环境治理、探索水生态修复、多管齐下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
【资料图】
“十三五”以来,本市持续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水好能得钱、水差要交钱”,随着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补偿金从2015年的9.7亿元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60万元,全市优良水质河长比例由2015年48%增加到2021年75.2%,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一半以上。
力争提前3年完成整治目标
近年来,本市以“保优Ⅲ”“消劣Ⅴ”“强生态”为重点,多管齐下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背景。
本市在水生态治理中,聚焦影响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公众切身感受的劣Ⅴ类水体,突出精准治污,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切入点,不断巩固治理成效。
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介绍,去年起,本市全面启动消劣工作,有关任务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计划和年度总河长令。去年以朝阳、房山、大兴、昌平、通州区为重点,“一河一策”制定“工程+管理”治理措施,年底实现了全市劣Ⅴ类河流的动态清零;今年聚焦汛期水质波动,通过开展“清河”“清管”行动进一步保障消劣成果,运用监测、预警、通报等手段,严防劣Ⅴ类水体反弹。
刘保献表示,去年本市启动了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预计今年底全部整治完毕,力争提前3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韩永岐介绍,去年,本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5.2%,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河流。今年上半年,37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的水质断面达26个,占70.3%,同比增加16.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动态达到国家年度考核要求。
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分布扩大
水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化指标,也包括水生生物和生境指标。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既要清澈见底,又要有鱼有草。
刘保献介绍,监测显示,全市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全市累计监测到浮游植物134种、浮游动物231种、底栖动物284种、鱼类41种,麦穗鱼和高体鳑鲏等土著鱼广泛存在。同时,还监测到宽鳍鱲、黑鳍鳈、马口鱼和中华多刺鱼等多种北京市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此外,共发现了37种EPT物种,在全市五大水系中均有分布。EPT物种被公认为清洁水体指示物种,是指底栖动物群落中,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这三类水生昆虫的统称,它们多数喜好在清澈洁净的水流中生活,对水质非常敏感,可以看作水系清洁的“风向标”。
“马口鱼、黑鳍鳈等常在山区清洁水体中活动的鱼类,近年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在平原区城市河段也有发现。”刘保献说,这也说明了近年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
从综合评价来看,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在全市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系水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其次为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从河流来看,55.7%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其中,山区河流水质清洁、自然岸线保有率高、生态本底较好,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秀”或“良好”,如怀柔区怀九河、延庆区新华营河、房山区拒马河等河流为“优秀”。
从湖泊来看,66.7%的城市重点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好”,如昆明湖、玉渊潭湖等。从水库来看,监测的18座大中型水库均为“优秀”或“良好”,其中,密云水库、怀柔水库、黄松峪水库、斋堂水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秀”。
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
在水环境保护中,本市保上游“一盆好水”,全力守护密云水库这个“无价之宝”。在密云水库实现全封闭管理和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网络及体系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监管能力。本市创新开展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三年来共支持张承地区补偿资金9.5亿元,有力促进跨境断面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密云水库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同时,送下游“一河清水”。京冀两地建立了白洋淀流域跨界协作机制,推进大清河流域水污染共治。去年,以再生水利用、水系循环、生态构建为重点,在丰台、房山区实施了一批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进一步提升大清河流域水质调节能力,出境断面水质改善至Ⅲ类,汇入白洋淀的水更清澈了。
在北京市内,也呈现“有河有水”。北京联合调度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全面实践“以水开路、以水引路”,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去年实现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今年6月实现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