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前,机动车主动停车,先让行人通过;有条件的路口增设非机动车左转信号灯、二次过街设施,行人过马路轻松多了;许多路口早晚高峰除了“柠檬黄”,还有“志愿蓝”的身影……2021年8月,本市推出“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一年来,在北京各大路口,文明礼让逐渐成为市民行动自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统计数据显示,“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一年来,全市各类交通参与者礼让守序意识有效提升,路口未礼让行人事故数量下降45.5%,12345涉及未礼让行人派单月均同比下降44.6%,因未礼让行人造成伤亡事故、亡人、伤人数量同比分别下降62.5%、85.7%、45%,路口交通违法现象大幅减少。路口秩序的改善,有力助推了新一轮首都文明城区创建,“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更是继“排队乘车”后,成为北京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改造优化路口便利慢行群体

早高峰时段,门头沟区交通流量最大的双峪路口忙中有序,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行人安全通行。

良好的交通秩序,得益于“慢行系统”的建立。去年11月,门头沟区公安分局交通支队开展“交通文明示范路口”创建行动,规范主要路口标识标线、红绿灯等设施,增设文明驾驶等标识。“我们缩减了原有导流带的面积,在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分别增设直行车道、左转车道、两条非机动车道,还施划了非机动车引导线和地面标识。”门头沟区公安分局交通支队副支队长王德新介绍,非机动车左转专用信号灯同步完善,加上信号灯配时的优化,确保在路口一次性左转,顺利通行。考虑到行人过街担心时间紧张的情况,改造中特别增设3个安全岛,为行人提供停留地。

非机动车道过窄、信号灯配时不合理,一直是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专项行动启动以来,交管部门狠抓路口设施改造,系统优化路口通行秩序。全市打造市区两级文明交通示范路口410处,优化交通流线,“一口一策”增补“礼让行人”地面标识801组、交通标志307面、反光道钉5138个。43处路口设置非机动车一次左转,71处路口设置机动车右转必停,67处路口增设二次过街设施。

各区积极行动,减少人车交织,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在大兴区兴华大街与金星西路路口,安全岛上摆放有4把大遮阳伞。“每逢刮风下雨,行人和非机动车都会急着穿行、抢灯,我们希望通过设立遮阳伞,让大家能有条件停一停等一等。这样的遮阳伞设置在全区交通流量大的20多个路口。”大兴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科副科长王犇说。

公交出租公务车示范引领

早9时许,北京公交集团客三分公司十七车队驾驶员崔志勇把车稳稳地停在一处斑马线前,看到行人还在犹豫不敢先行,崔志勇赶紧伸手做出“请先走”的手势,对方也点头示意感谢,快速通过路口。待行人全部通过,崔志勇才开始右转。

距人行横道30米减速、20米预备刹车、10米踏刹车……“321礼让行人操作法”已铭记在公交集团所有驾驶员心中。“以前都是人让车,这种观念在转变。我们每天上路跑,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崔志勇说。

实地体验、换位思考、线上授课……每月的11日和22日,公交集团会组织驾驶员在重点路口开展主题活动。出租行业也将文明礼让纳入日常检查。与此同时,公务员、公务车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市直机关工委号召全市党员干部遵守交通规则、驾车礼让行人,就近就便认领路口,目前已有44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认领并值守47处重点路口。

从7月底开始,工作日7时20分到8时30分,17时30分到18时30分,通州区文旅局的徐延和同事们都会来到新华东街与车站路的交叉路口参与服务。包括他在内的8名志愿者和8名文明引导员、4名交警分工协作,手执引导旗,劝导不文明行为,维护道路交通环境。路口的变化被他们看在眼里。“比起刚开始时,大家更遵守交通规则了,司机主动礼让,非机动车闯红灯的也越来越少。”徐延说。

累计志愿服务20万小时

早高峰时段,朝阳路与定福庄北街交汇路口的那抹“志愿蓝”格外显眼。8名身着“毛景鸾志愿服务工作室”蓝色服装的志愿者正在进行文明引导,年过八旬、已有20年志愿服务经历的毛景鸾也在其中。“平时主要是辖区市民加入,假期我们动员周边的学生们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把志愿精神传下去。”毛景鸾说。

依托“志愿北京”平台,去年8月以来,团市委发布“礼让斑马线”项目773个,参与志愿者达2.5万人次,累计文明引导服务时长20万小时,市民争做“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的倡导者、实践者、守护者、推动者。

一条小小的斑马线,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准。而路口秩序的提升,离不开每一名交通参与者,更需要久久为功。“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行动已经列入北京冬奥文化遗产重要内容。北京还将保持常态长效管控力度不减,强执法、抓规范、促养成,并不断夯实提升路口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持续加强社会宣传,努力使“礼让行人”成为社会文明新时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