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路街道,常住人口超22万,海淀区第一人口大户。人多,意味着事儿多,诉求也多。12345热线数据也能印证——2019年至2022年,街道诉求受理量从5000余件,增长至近2万件。
诉求量持续攀升,成绩却在稳步提升。近3年,学院路街道在全市接诉即办排名分别位居第52名、第20名、第10名,街道干部既感慨又振奋。要知道,2019年6月,学院路街道曾被纳入“治理类街乡镇”。
(资料图片)
从接受市级督导,到跃升进位,再到退出“治理类街乡镇”,学院路街道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了“逆袭”。法宝是什么?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郑鹏分享了三个故事。
闲置的资源用起来
荒地变成社区公园
天气变暖,海淀区逸成体育公园里迎来一拨又一拨锻炼的居民,有的静静跑步,享受独处的慢时光;有的家长带孩子打球,感受出汗的痛快淋漓。“这儿开放前,我们附近的大公园只有东升八家郊野公园,还要坐两站地,现在下楼就能散步。”天气好的时候,62岁的李梅都会在公园里走上几圈。
时间拨回到3年前。因为拆迁甩项遗留,这片地闲置了十余年,私搭乱建、无照经营、黄土裸露等问题突出。
“大风天一吹,隔壁楼上居民家里的窗户没法开,全是沙土。”逸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秀清回忆,那时候,没少接到居民的投诉。想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别说社区,就连街道也调动不了这些部门。
2019年,学院路街道启动“吹哨报到”机制。一声哨响,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委、区规自分局等部门应声联动。取缔无照经营、拆除违法建设、封堵开墙打洞、清理垃圾渣土,为后期优化提升腾出了空间。
随后,学院路街道对空地进行改造,1.2万平方米的逸成体育公园建成,而且划分了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地,同时还建了社区文化舞台,安了健身器材等设施,开辟了儿童活动区域。
闲置土地资源被激活,补齐了社区服务功能短板,极大地服务了周边居民。
今年开年以来,逸成体育公园又有了两个新变化,一是公园新开了西门,旁边的居民刷卡就能进园遛弯儿;二是公园加装了声屏障,楼上不再担心噪音。
这背后,社区没少下功夫。以往,逸成小区虽然和体育公园只有一道墙的距离,居民想来健身只能绕路走到东门。随着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多开一个门”被纳入待办事项。
不仅要开门,安全管理也要跟上。“外人不能随便通过这个通道进小区。”张秀清说,最后进出西门的规矩定下来了,居民从小区进公园可以刷门禁卡,但从公园回小区必须人脸识别。
街道书记说
学院路街道,高校云集、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也正因为如此,大院大所一定程度上造成“围墙壁垒”,有的闲置资源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还有的不能及时转化为满足需求的服务供给。
我们利用“吹哨报到”机制,充分挖掘地区单位各自优势,按照可开放、可集约、可共享的标准,将辖区内场所阵地、活动设施、文体基地、硬件软件等资源汇总联动起来。针对群众需求期盼,利用治理类街乡镇市级补助资金,推动建成了逸成体育公园、石油共生大院、二里庄环巷、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启动区等城市空间。补齐短板弱项,有助于从源头解决引发群众诉求的重难点问题。
干成以前不敢想的事
607个地锁7天拆完
去年,志新社区一口气拆了607个地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婷直言,“之前压根不敢想。”老旧小区的地锁一向难拆,这件事怎么做成的?
“以前是从上往下推进,现在我们是自下而上,变被动为主动。”刘婷说,主动的第一步是上门收集诉求。
“私装地锁太缺德了,白天有的车位空着,我们也停不了。”“有地锁在,老人孩子活动都提心吊胆。”“正因为有地锁,许多自行车、电动车见缝插针乱停”……刘婷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居民的抱怨。“停车难一直是我们社区12345热线反映最集中的诉求。”刘婷清楚,地锁是“病症”,停车难才是“病根”,去病必须要除根。
2021年7月29日,志新社区党委、居委会“吹哨”,街道领导、包片科室、综合行政执法队、辖区派出所、物业公司、停车管理公司等多部门“应哨”,居民代表也被邀请而来一起商量方案,最终决定采取集中整治、统一清理的方法。
整整半年时间,每到周末,刘婷和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拜访。为什么要拆地锁、拆完怎么划停车位、如何收费,社区干部耐心解释,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表达,又明确了地锁整治的决心。
2022年3月15日,集中清理地锁行动正式开始,各职能部门一把手现场督战。刘婷还记得,清理刚开始,一位居民穿着睡衣就冲出家门,“谁把我家地锁拆了?有没有管事儿的,给我出来!”刘婷站了出来,向对方耐心解释今后如何停车自治。“我出差了没看到通知,也没有人跟我商量。”刘婷又拿出6个月前张贴的告知和入户的照片。
该居民的情绪慢慢缓和下来,刘婷马上解释,还主动留下电话,“您有什么疑问尽管找我们,随时给您解答。”这位居民也不再阻拦。
7天时间607个地锁顺利拔除,社区还重新施划了停车位,有的居民选择夜间停车,白天共享给他人,上千辆车的停车难题得以化解。
街道书记说
在学院路街道,小区停车难一直是诉求量大的问题。解决老旧小区的停车难题,不能只靠“拆”,更多的还得靠“治”。
志新社区拆地锁,看似一件“小”事,背后反映基层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从“单线处置”向“多点发力”转变。不少类似拆地锁的民生难题就是这样化解的,社区主动出击,撬动各方资源,职能部门合力,明确职责分工,注重协调配合,合力有诉共办。
斑秃绿地怎么办?
居民认养来盘活
眼下,768厂社区里的两块地已经完成了土地平整,等到天气再暖和点,亲子家庭将在认养的绿地上栽种果蔬、植物,亲手打造他们设计的绿色长廊、微花园等空间。
2022年,学院路街道创新推出“耕读田园”项目。耕,就是种地;读,则意味着不仅要种,还要发挥花园的科普教育功能。项目瞄准了768厂社区16号楼以及20号楼前的两块绿地。由于缺少养护,这两块区域长期斑秃,植物杂乱,开发空间很大。
完善议事协商,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更新的活力。去年7月,一场“花园搭建初畅想居民议事会”举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佳讲解完设计方案、理念后,一场头脑风暴就此展开。
“以前小花园夏天总有蚊虫,能不能种点薰衣草、艾蒿之类的植物?”“我们家孩子也想参与,种点孩子喜爱的水果?”大家群策群力,对花园的设计方案、空间布局等提出建议。最后居民共同打造的空间就这么定了:一块地主要种植驱蚊、驱虫等作用的香料植物,并为社区居民、孩子提供植物科普教育作用;另一块地种上观赏价值较高的果蔬,包括草莓、西红柿等。
居民认养的积极性也很高。两块地共100平方米,被划分为10个小空间,先后有近30组家庭报名,他们将3个家庭分为一组,轮流守好“责任田”。
街道书记说
近几年街道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提升,如何增强内生动力就被提上日程。
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经验模式。比如社区微更新“耕读田园”项目,就是发动居民参与设计、建造、种植、维护,同时发挥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责任规划师、居民志愿者等作用,带动居民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居民正在由被管理者、旁观者变身参与者、监督者。
案例
老旧小区如何一下子增加近800个停车位
本报记者 骆倩雯
“每次孩子回来,不管我俩在干啥,都得停下来先去找车位。我和老头分两头找,谁先找到谁赶紧喊一声。”
“女儿周末回来,小区里绕好几圈都找不到一个车位,最后只能停到西四环那边去,还被罚过款。”
“到晚上我都不敢下楼,地上全是地锁,我还被绊倒过,摔过一次跤。”
……
说起过往停车难的苦,丰台区六里桥街道京铁家园社区居民一肚子苦水。
“大家说的是实情。你看看这些马路牙子、绿化带,还有现在安了护栏的地方,以前全是车,见缝插针地停。”京铁家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满明华带着记者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回忆着当年停车的“盛况”。再放眼望向小区北边的空地,已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停车场,满满当当停了近800辆车,今非昔比。
京铁家园2003年建成,曾是环境优美的小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停车难等一系列矛盾愈发明显,由此引起的私装地锁、自行车停放难、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等问题层出不穷,社区12345接诉量居高不下,月均能达到60至100件,多次进入全市诉求量前100小区、央产小区诉求前10小区。
“停车及因停车引发的相关诉求占社区诉求总量的50%以上。”满明华坦言,居民的问题都很尖锐,要求社区给出明确答复,“可我们真给不了。”
2020年夏天,在“疏整促”行动下,小区北边一片占地40亩的出租公寓,因违建问题被拆除了。契机似乎来了!空地是否能用作停车场?
社区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开了十多场,居民的声音就是不统一,大部分居民明确表示支持建停车场,但也有部分无车族想要改建成公园。“这或许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唯一机会,估计再也没有那么好的空地了。”满明华说。想法虽好,这片地块却涉及多部门,不光是所属的北京城建集团,还涉及铁路、园林绿化等部门。
空地被腾退一年后,迎来了转机。2021年7月15日,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开展下,京铁家园社区迎来了市区多个单位,多方经过调研后,现场决定优先解决停车难问题。小区北边40亩的空地,被定性为临时便民工程,建设为停车场,停车费与小区内持平,每月仅150元。因为空地紧挨着铁路,在与铁路部门反复论证合理的安全距离后,专业的停车公司开始进场施工。
2022年夏天,新停车场亮相,可以满足居民近800个车位的停车需求。至此,社区停车难问题基本解决,12345相关停车难的件儿大幅下降。
停车难这一“硬骨头”的攻克,也助力整个街道的治理能力提升。2022年7月,历时3年,六里桥街道成为丰台区首个正式退出“治理类街乡镇”的街道。
为了摘掉这个“帽子”,街道除了解决京铁家园停车难问题,还从提升“软实力”做起,腾空改造西局欣园办公用房,“老年人小饭桌”成为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持续巩固“疏整促”成效,开拓地下空间公益利用,北京市首家铁路博物馆落地京铁家园;以创城工作为契机,为辖区76个小区建起200余组公共晾衣架,让居民“晒”出文明新风尚……
为民服务不停步。目前,六里桥街道还在积极与铁路等多部门磋商,计划在京铁家园社区南侧再改造一个停车场,希望补齐停车位缺口,彻底解决京铁家园的停车问题。
声音
主动精准治理让群众感受到成效
王阳亮
区域主动治理为破解超大城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探索了一条新路。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尤其要关注群众诉求集中、基层治理基础薄弱的街乡镇。城市中不同区域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这是快速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政策角度,一方面是补硬件短板,激活发展潜力,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为街乡镇赋权,创新行政机制,不同层级政府分工协同,系统性解决群众诉求的重点难点问题。北京市“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区域治理能力系统提升为方向,围绕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补建、公共服务配套、环境治理、腾退空间利用等方面的主动精准治理项目,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治理成效,也在推动基层政府治理创新、提升基层政府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行政学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