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鸭形玻璃注_古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 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鸭形玻璃注_古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 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一起来了解下吧!
【资料图】
鸭形玻璃钞(古墓出土的鸭形玻璃钞)
辽宁省博物馆有一件宝贝叫鸭形玻璃钞,因其鸭嘴形而得名。
这种形状有长长的脖子和鼓鼓的肚子,长长的尾巴和像鸭子一样的扁嘴。它有一个大鸭嘴,脖子上有一条锯齿形的带子,象征着鸭子脖子上的花羽。在它的背上,装饰着一对小鸭子形状的三角形翅膀,由熔融玻璃绘制的细条粘合而成。小腹两侧粘有波浪状折线模拟脚,腹部贴有蛋糕状圆玻璃。薄而透明,颜色浅绿,玻璃状,长度较长。这个鸭形国宝好像不是传统的中国风。那么它有哪些故事呢?
扶苏夫妇墓考古遗址
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票市西北的西关营镇将军子婴村东麓,发掘出两座东西走向、南北相邻的长方形石砌墓葬。这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宰相冯素福和他的妻子的陵墓。之一个墓是冯素福本人,第二个墓是他妻子的墓。两座墓均为长方形石墓,墓内绘有人物、星辰等壁画。木棺上还有羽人和建筑的彩绘,说明北燕还在汉朝,皇家官员用的是彩绘棺。而冯妻墓祭狗,则属于鲜卑葬俗。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对了解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鸭玻钞》出土于冯素福一号墓。
那么,这么一件看起来很奇怪,但历史悠久的玻璃器皿有什么用途呢?是我们祖先做的工艺品吗?
这个装置的重心在正面,装水时自然前倾,这样水就溢出来了。空腹部充满水时头部微微抬起,只有腹部半充满水时才能稳住,因为背部身体较重。这说明不是普通的注水。既然不是普通的注水,那么它的用途就让我们充满了想象力。
有人说可能是古代史书中提到的器皿。在中国古代,器皿通常放在座位的右侧。其目的类似于现在的格言,是古代人提醒自己不要自满的容器。
在《荀子·右左》中,它载于:
孔子看了看鲁桓公神庙,那里有一些祭祀用的器皿。......孔子说:“当我闻到坐在座位上的东西时,它是空的,但它就在中间。满了就反反复复。”
孔子经常在座位旁边放一个容器来警告自己。
曾经,清朝的皇帝们让人在紫禁城里设置祭祀器皿,旨在凭借祭祀器皿“空、正、满”的特点,阐释“满招损、谦益、节欲盈、满藏”的道理。目前全球唯一,稀有程度非同一般。后来,用器皿示警的方法逐渐演变成人们在金属上刻字示警的方法。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句座右铭。
除了鸭形玻璃钞,冯素福墓还出土了另外四件玻璃器皿,分别是碗、杯、碗和残片,堪称珍贵的古代工艺品。
扶苏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壶
那么,中国古代有生产这种玻璃器皿的技术条件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加工玻璃的技术,但不可能做出如此复杂的玻璃制品。一、玻璃吹制工艺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地中海东岸的罗马帝国,公元5世纪才由中亚工匠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还处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 *** 的玻璃器皿质量并不精细,达不到冯素福墓出土的这些玻璃器皿的 *** 水平。
经过化学分析,当时中国不可能生产钠钙玻璃,因此学者推测这些玻璃器皿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口的。
十六大时期,东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由于关中和中原地区战事频繁,商人们在传统的“丝绸之路”主干道之外开辟了许多新的道路。其中,穿过中国北方游牧地区的道路被称为“草原之路”,河套地区是这条道路的枢纽,连接着东北亚的政权与西域、欧洲。北燕政权所在的颍州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边缘,与东罗马关系密切,其商业往来通过“草原之路”的可能性很大。许多西域商人把西方的商品和文化带到了颍州,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
扶苏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玻璃碗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之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目录。鸭形玻璃钞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2006年5月25日,冯苏夫墓作为十六国时期的古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