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民和游客享受到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正在不断提升,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更多了,设施的环境更温馨了,提供的服务更贴心了。今年以来,伴随《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施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更加有力可持续,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迈向新高度。
(资料图片)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渐多
回廊、古松、高亭、溪流……颐和园东北角一处幽静的院落,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的霁清轩。如今这里是颐和园书院·霁清轩。讲座、文化沙龙、儿童阅读推广……封闭数十载的园林空间再次利用起来,让阅读融于园林,牢牢吸引爱书人的目光。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中明确提出,鼓励利用文化广场、公共服务大厅、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遗址公园等场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市、区两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也一直为此积极行动。
像颐和园书院·霁清轩这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今全市有320个。如利用交通枢纽建设的公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建设的砖读空间、角楼图书馆、椿树书苑,利用城市腾退空间建设的瞭仓书房、轩辕书馆、景山街道文化中心(美后肆时),还有利用公园空间而建的京杭大运河书院等。
全市目前有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10个,图书馆室6135个,室外文化广场5616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度大幅提升。
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在北京,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且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免费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参与文艺辅导培训、演出排练、文艺创作、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欣赏文艺演出、文艺作品、展览展示、接受党员教育、校外教育(含学生自习)、老年大学教育、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等二十大类。种类虽多,到底哪些服务是各设施服务半径内的居民所需要的,就需要资源与服务的精准匹配。
“关于后冬奥时代高井路社区如何为民造福,我们想听听您的建议。”这是2月27日,全国首个冬奥社区高井路社区向居民发出的通知。线上征集意见、线下活动中攀谈、在社区里走访……多种多样的心声引发多种多样的服务。今年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东城区27院儿,有一个名为“老好使”的小铺,售卖老年人需要却难在超市觅到的放大镜、假发套、遮菜罩等。
有如此精细的服务,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理念。根据《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目前全市采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的公共文化设施有266家。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东城区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西城区砖读空间和石景山区9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等均采取社会化服务快速提升了服务水平,公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社区外设施助城市更宜游
走出社区漫步北京,也会发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备,整座城市更加宜游。
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每逢周末,布满林荫的骑行道是人们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沿途设置的冰饮自助售卖机方便人们随时补充能量,干净整洁又方便寻找的公共厕所更让出行没有后顾之忧。在奥森公园南门,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的标识异常惹眼。15平方米大开间里,有两个厕位(其中一个供残障人士使用)、一个婴儿台、两个高矮不同的洗手池,空间内干净整洁没有异味。
如今,北京平均每个景区有8.4个旅游厕所、3.7个无障碍卫生间、1.7个家庭卫生间、1.1个游客服务中心、0.6个母婴室、0.5个AED、319块旅游标识、185.7米无障碍坡道等公共设施。随身随行的信息服务,就更贴心了。通过北京智慧旅游地图信息化平台,北京可以提供214家旅游景区、75家红色旅游景区、34家全国旅游重点村(镇)等单位的虚拟导游、语音讲解、设施查询等,为精准出行提供参考。北京的旅游公共服务已告别“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进一步提升北京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今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聚焦落实《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快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品牌活动品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志愿服务、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助公共服务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