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什么叫妇女_妇女≠已婚女性! 方面的一些说法,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什么叫妇女_妇女≠已婚女性! 的相关内容。

什么叫女人(女人≠已婚女人!)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全世界妇女的法定节日。


(资料图片)

很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孩,常常对“女人”这个称呼感到“苦涩”。似乎当她们被称为“女人”时,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传统已婚女性的形象。很多商家干脆“请”女王节、女神节,或者一些高校在3月7日庆祝女生节。总之,他们要尽量避免称呼女生为“女人”的尴尬。

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女人”这个似乎很多女生都不喜欢的称呼?

它来自中国革命的浪潮。

“女人”是指已婚女性吗?当然不是,按照我国官方的定义,14岁以上的都是女性,14岁以下的都是儿童( *** )。事实上,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中,晚清以前并没有“女人”这样的称谓,只有“女人”(已婚)和“女性”(未婚)这样的表述,这些表述来源于女性的家庭角色,却缺乏作为一个独立群体与女性在一起的整体称谓。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女性从属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

所以我们常说的“女人”、“女人”这些概念,都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自然带有思想启蒙的色彩。就像“青年”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正是五四的革命火炬,使社会化的“青年”概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女性”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比“青年”更为复杂。据学者考证,“妇女”一词最早出现在1898年康有为撰写的《请禁止妇女缠足》中,随后一系列关于禁止缠足的文件,标题中多使用“妇女”一词。但当时汉语双音化革命尚未兴起,这里的“女人”大概率是指两个单音节词的叠加,就像“父子”或“亲友”一样。此时的“女人”仍然是家庭中的“女人”和“女人”,不具备脱离家庭的独立意义。

五四以前,从1898年的《妇女杂志》开始,《妇女报》、《妇女世界》等杂志相继出现,基本上都是用“妇女”或“妇女世界”来称呼中国妇女整体。直到1911年才出现了以“妇女”为标题的《妇女时报》,但使用“妇女”的频率很低,各种标题经常混用。

《妇女杂志》是中国之一份妇女报纸。它于1998年7月24日在上海成立,由中国妇女学会主办,由康有为之女康同伟、梁启超之妻李会贤等执笔。

到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同时兴起。随着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成为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与此同时,“女性”也随着另一种思潮一起崛起。即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被广泛传播。这时,大量的文章和杂志开始使用“女性”这个概念。比如1919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了《妇女号》,同年7月号赵淑玉发表了列宁关于俄国妇女解放的言论。在《妇女杂志》中,“本刊未来方针”直接将“妇女”与民族解放联系在一起。“我们觉得当前中国的妇女问题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关乎全民族的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妇女”的使用和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广为人知的趋势,这与中国 *** 早期的活动密切相关。如1920年,李和李达翻译了贝贝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之一次把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关于妇女的部分称为“妇女”。

1921年12月,我党领导创办的之一份女性刊物《妇女之声》,宣称“妇女的解放就是劳动者的解放”。

( *** 密切关注女工运动动向,利用《妇女之声》、《妇女周刊》等刊物及时报道和支持女工斗争)

1922年,中国 ***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在提到妇女团体时,通篇只用了“妇女”一词。从此,在我党的正式文件中,“妇女”成为所有中国妇女的权威表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