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亨通光电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华为技术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华为海洋网络(香港)有限公司51%股权。
在经历了5个月左右的商务谈判之后,今年PT展前夕,亨通光电公告显示,公司与华为技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协议》,本次交易完成后,华为海洋将成为亨通光电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交易价格为100,387万元,其中,亨通光电应向华为投资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数为47,641,288股,应向华为投资支付的现金金额为30,116.1002万元。
随后不久,据外媒报道美国资产管理公司HC2 Holdings,Inc.表示,其控股公司英国企业全球海事集团(GMG)已同意将持有的49%华为海洋的股份出售给亨通光电,价值1.4亿美元。根据协议,GMG将一次性出售30%华为海洋股权,另外的19%双方将签订认沽期权协议,为期两年,价格以相同的股权价值(2.85亿美元)或公平市价中的较高者为准,未来亨通将100%控股华为海洋。
“蛋糕”虽小,潜力很大
海洋光电传输产品和系统是光电传输领域金字塔的塔尖。世界各国公认海洋光电传输产品和系统是一项技术难度高、产业领域覆盖面广的大型系统工程,包括线缆产品及附件、系统设计和设备、海洋施工等三部分,长期被“三巨头”欧洲阿尔卡特朗讯、美国SubCom和日本NEC垄断,三家的市场份额几乎达到90%。
虽说海缆技术素有皇冠上的明珠的称号,同时也承担着全球95%的国际数据流量传输的重任,但这块市场的蛋糕其实并不大。2018年,位列榜首的SubCom销售额大约为7亿美元,华为海洋的营收额为18.25亿人民币(约合2.6亿美元)。
与此同时,“三巨头”的格局也在近些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Subcom在2018年被TE Connectivity以3.25亿美元的价格,将TE SubCom出售给美国的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公司;阿尔卡特朗讯海缆也被诺基亚摆上货架出售,最终未能成行。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谈及出售华为海洋时表示:“华为出售海底光缆业务是很早之前就想卖掉的,这部分业务此前就出售了一部分,出售不是因为受到打击,是因为和主营业务相关性不大。”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存在一些小插曲,但总体还是会向前发展。对于海底光缆通信而言,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窗口期。首先,全球40%的海缆是2000年之前建设的,已经逐步进入了海缆使用生命周期的尾期;其次,未来几年,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深入推广,国际互联网流量增长还会持续提升,数据中心互联及互联网带宽需求将持续增长,再加上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全球海缆将进入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
这对于玩家较为集中的海缆市场而言,无疑是重大的历史机遇。这相较于同样市场蛋糕较小的光模块市场,动辄百余家的供应商而言,海缆市场每家厂商分得的蛋糕还是比较可观的。
搅动国内厂商竞争格局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日“三巨头”的地位在短时间很难撼动。不过,近年来国内传统的线缆厂商纷纷入局,包括了长飞、亨通、烽火、中天、富通这批光纤光缆市场的“五巨头”。其中亨通光电与中天科技进步明显,2018年11月,亨通光电宣布海缆交付量全国首家突破1万公里,并启动PEACE海缆项目。
对于亨通光电而言,在收购了华为海洋之后,将会在亨通光电原有海缆研发制造、海底通信网络运营、海洋电力工程施工的基础上,新增全球海缆通信网络的建设业务,进一步完善海洋产业布局,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其在海洋产业领域从“产品供应商”向“全价值链集成服务商”转型。用亨通通信产业集团总裁尹纪成的话说,亨通是将海洋当作一种事业。
亨通在收购华为海洋之后,无疑将成为国内少有的全产业链,全方位解决方案能力的海底通信网络提供商,无疑将会改变国内海缆市场的竞争环境。目前,另外一家具备这样全产业链能力的厂商是烽火,依托其在光通信领域的全价值链体系,辐射海缆业务,形成集海底光缆、中继器、传输及管理监控设备、服务及总包的全方位解决能力。
正如前文所说,对于国内的海缆厂商而言,目前正处于重要的发展窗口期,首先是新旧更替;再是因流量激增带来的新建需求;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加强了沿线国家沟通合作,对国际海底光缆的互联互通提出更高要求,也将带来新增市场机会。
如果说,欧美日“三巨头”的市场地位暂时无法撼动的话,国内企业的竞争点无疑是全国领先,国际第四。而想要挑战“三巨头”的垄断地位,拥有海缆全产业链能力的国内厂商已经取得了门票资格,但想要真正超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