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全媒+|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在三江源地区,一群藏野驴在草原上活动(7月25日摄)。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的黄河及沿岸景观(2020年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坐落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脚下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这里曾是一片砂石采矿塌陷区。近年来,当地通过植被景观再造、水系建设、现代管网铺建等措施,重新利用废石、废坑及各类废弃建筑材料,把塌陷区建成了一座免费开放的主题公园。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这是在内蒙古拍摄的居延海风光(2019年10月17日摄)。黄河水资源管理与生态调度使东居延海连续16年不干涸。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在陕西榆林拍摄的在红碱淖鸟岛上繁殖的小遗鸥(6月3日摄)。伴随毛乌素沙漠的治理,红碱淖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栖息繁殖的遗鸥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这是蒙晋陕黄河大峡谷景色(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游客在玻璃栈道上欣赏黄河内蒙古托克托县段的黄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美景(2020年7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4月1日,渔政执法船在黄河陕西洽川段巡航。这一日,中国渔政亮剑2021黄河流域禁渔专项执法行动启动,2021年度黄河流域禁渔期正式开始。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都红刚 摄

朝阳下的黄河壶口瀑布(4月13日摄)。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在河南济源拍摄的“黄河三峡”景色(2020年9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2019年3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2018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鹅在水中游弋(2012年10月31日摄)。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这是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5月13日摄)。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生态环境监控设备(资料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发

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智慧大屏(10月20日摄)。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毕晓洋 摄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渔业公园内的光伏养鱼基地(8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当地以适水产业为依托,探索园区封闭式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生态建设和绿色渔业发展之间寻求科学平衡发展之路。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农民使用大型机械收获青贮玉米,为当地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9月26日摄)。近年来,达拉特旗通过实施粮改饲项目,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青贮玉米,助力农民增收。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泛区农场自1951年1月成立70年来,在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下,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位于陕西的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厂区(9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制油核心装置全貌(2020年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该公司利用原煤约500万吨/年,年产100万吨化学品。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在陕西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集装箱装卸区,工作人员在指挥装卸外运煤炭(2020年10月31日,无人机照片)。该物流园拓宽了陕北能源基地的货物运输渠道,有效破解煤炭外运瓶颈问题,打通了优质煤炭、高端能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等产业链条。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在位于山西的太钢集团,员工在展示用手撕开0.02毫米厚的超薄带状不锈钢(2019年5月24日摄)。作为不锈钢行业的领军企业,太钢集团潜心打造不可缺少、无可替代的高端精品,在毫厘之间下足“绣花功夫”。从“手撕钢”到“笔尖钢”,再到碳纤维,瞄准“高、精、尖、缺”,在最薄、最轻、最硬、最特殊的产品性能上展开竞争,把成为全球行业领军者、创新领跑者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6月28日,宁夏中卫卫民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无人机照片)。该桥位于黄河中卫段,是宁夏境内第18座跨越黄河的公路桥梁。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这是山东齐河黄河大桥(2018年5月16日摄)。大桥的建成通车有力改善了济南市西部地区与德州市、聊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出行条件。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发(吕传泉 摄)

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三门峡水利枢纽(2020年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这是黄河小浪底洪水调度运用、水库泄洪的壮观场景(2020年7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市民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散步游览(5月29日摄)。这里曾是一片砂石采矿塌陷区。近年来,当地通过植被景观再造、水系建设、现代管网铺建等措施,重新利用废石、废坑及各类废弃建筑材料,把塌陷区建成了一座免费开放的主题公园。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市民在甘肃兰州市黄河河道健身步道上散步(2020年6月11日摄)。兰州市黄河河道健身步道工程将黄河兰州段两岸的公园、景点等串联起来,形成黄河兰州段20公里的健身步道循环圈,满足市民游客绿色出行需求。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市民在陕西省合阳县城金水生态公园早锻炼(2018年7月19日摄)。2015年以来,地处黄河之畔的陕西省合阳县,坚持城乡建设与绿化美化同发展,建设防护林和绿色长廊,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游客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帐篷城度假区游玩(2018年8月10日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2015年开始,甘南藏区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甘南藏区群众由过去“脱贫靠放牧”,变为现在的“旅游奔小康”。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骑行爱好者在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境内的沿黄观光路延安段拍照(2017年8月9日摄)。陕西沿黄观光路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公路通道,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全长828.5公里,沿途穿越西岳华山、壶口瀑布、洽川湿地、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50余处景点景区,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壮美秀丽的生态长廊,为当地黄河旅游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安置了6个自然村黄河滩区村民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六合社区(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曾长期备受黄河水患侵害的14.6万“滩里人”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作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菏泽市累计投入150多亿元,筑村台、建社区,并配套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商超、乡村振兴创业车间等设施。如今,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黄河滩区徐徐展开。

天上来水,到海不回。

千百年来,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今天,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进入历史新境界,黄河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巍巍昆仑到滔滔渤海,一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奏响。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