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联播+|这个论坛不一般,背后有一份亮眼“成绩单”

近日,《新闻联播》报道中有关上海的内容不少。

东海之滨,黄浦江畔,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见证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打造宜居宜业现代都市,让城市成为百姓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国务院新闻办11月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海、江苏等相关负责人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进展情况……

此外,作为东道主,上海还举办了一个高层次国际论坛。11月4日的《新闻联播》头条予以播报。

这个论坛何以如此隆重?为何冠名“北外滩”?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作为论坛主题,出于怎样的考虑?论坛有哪些重磅成果出炉?央视网《联播+》栏目为您一一解读。

2021年11月4日,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主论坛现场。

什么是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

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共同主办,以“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国际航运业发展与重构”为主题。该论坛集合全球智慧,围绕全球航运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

11月3日至5日,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举行。论坛由开幕式、1个主论坛、2个平行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构成。

有何重要背景?

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航运业为全球抗击疫情、促进贸易复苏、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航运业也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和增长机遇,这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为何冠名“北外滩”?

上海的“航运故事”从这里说起。

170多年前,北外滩随上海开埠,成为当时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航运历史烙印深深地打在北外滩这块土地上,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北外滩滨江区域仍保留着上海港的码头功能。

三个短语、十二个字,论坛主题有哪些“门道”?

“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这十二个字,诠释了新时代航运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引。

——开放包容。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航运业作为国际经贸合作的桥梁,尤其需要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持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行业变革与创新。

——创新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也将给传统航运带来全新的改造升级。

——合作共赢。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惟有合作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物流畅通、维系全球供应链体系健康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

主论坛宣布八大系列成果

一、上海市政府与IMO(国际海事组织)达成合作共识

二、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通过国际证监会组织标准审计

三、《航运节能减排发展展望报告2021》首次发布

四、《世界一流港口评价报告》首次发布

五、《四型机场绿色性能评价标准》首次发布

六、全球航空运输业碳减排合作倡议首次发布

七、全球航运景气指数首次发布

八、《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发布

主论坛发布《2021上海倡议》

聚焦国际供应链保畅,倡议共同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广泛应用,切实落实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为打造安全、顺畅、绿色的全球供应链奉献力量。

知识多一点

中国航运业“成绩单”亮眼

2021年4月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

航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中国95%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

我国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到2020年底,我国海运船队控制运力规模达到3.1亿载重吨,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已成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海运服务网络联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

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首次跻身世界排名前三。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自主集成创新的重大突破。

2020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完成铁水联运量687万标准箱(TEU),“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3%。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主要港口始终保持正常运转,远洋货轮昼夜穿梭,全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航运业的发展关系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格局,牵动着各国人民的福祉。

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当前正在加快向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进军。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