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雪山之王”何以归来
新华社西宁11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琳海
它,是威严的“雪山之王”,也是可爱的旷野精灵。
由于盗猎、生境退化、食物减少等原因,它一度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踪迹难寻。
雪豹,全球数量一半以上生活在中国。近年来监测发现,雪豹经常出没于青藏高原东部,它们或傲视旷野,或穿行山林,或漫步雪原,或越过峡谷……
从难觅“仙踪”到身影频现,“雪山之王”何以归来?
寻访:“雪山之王”归来
有时无处不在,有时如同虚幻的高山精灵,在雪豹王国里行走多年,却极少能见到它们。
知名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乔治·夏勒形容雪豹“神秘如幽灵”。
“2005年以前,雪豹的踪迹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几乎消失了。直到2012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陆续拍到过雪豹画面。”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说。
之后,被研究人员观测到的雪豹踪迹逐年增加。曾经销声匿迹的雪豹在三江源地区频现,备受各方关注。
2020年10月1日,在青海省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浪士当景区山谷内,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例行更换红外相机存储卡和电池时,意外发现该红外相机记录到了雪豹影像。
研究团队提供的视频画面显示,一大一小两只雪豹在镜头前“秀亲昵”,看上去长得浑圆浑圆,像是在玩耍。
“这真是个惊喜的发现!”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每年有30多万的游客出入浪士当景区。同时,当地还居住着为数不少的居民。
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长王恩光说,此次发现填补了青海省海东市雪豹分布的空白,至此青海省6州2市全部记录到了雪豹的活动影像。
这是2018年4月14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拍摄的雪豹。新华社发(鲍永清 摄)
记者徒步探访曾发现雪豹的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过仓山时看到,细碎的石头像流水一样顺着山沟“淌”成了几道石河。
而发现雪豹的地点,位于山顶部的高山流石滩,一架十分不起眼的红外相机被固定在峭壁旁的一块石头上,相机镜头正对着这片流石滩。
一个二三十只的岩羊群,在布满碎石的山坡上跃动。碎石随之滚落,声如响雷,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
岩羊,是雪豹食物链重要环节;牧民家的羊群,有时也是它的“盘中餐”。
藏族牧民索日家住在位于三江源腹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每年大雪来临,万物凋零的冬季,雪豹找不到食物时,他家的羊也会成为美食。
索日说,雪豹妈妈带着孩子玩闹的画面,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也许这就是生命延续,希望雪豹在牧民庇护下健康成长。”
保护:政府民众携手同行
雪豹是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因为它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容易被捕获,加之豹骨与豹皮价格昂贵,曾一度遭到捕杀。
“如今雪豹‘频繁出镜’,足以证明三江源地区生态体系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说。
他说,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三江源地区濒危物种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在多地频频发现雪豹,与技术进步带来的监测技能提高有很大关系。
这是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拍摄的雪豹(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鲍永清 摄)
“比如红外相机,可以分散安置,这对雪豹这种昼伏夜出、难得一见的动物,是一种理想的监测方法。”时坤说。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工作人员已经连续5年开展雪豹调查监测工作。参与监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工作人员高雅月介绍,他们累计布设相机2000余台次,监测范围扩大到7000平方千米,获得雪豹照片及视频5500余份,确定雪豹分布点95处。
2018年5月21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祁连县境内拍摄到5只雪豹同框的画面。从画面可以判断,这是一只雪豹母亲带着4个幼崽在活动。
母子体态健硕,活泼放松,雪豹妈妈应该是狩猎高手,母性“爆棚”。
专家表示,“雪豹频繁出镜”更是近些年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明显例证。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说,作为旗舰物种,雪豹成为反映当地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
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沙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厉打击盗猎,控制收缴猎枪,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2020年9月,青海省林草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共同研究出台《青海雪豹保护规划(2021-2030)》,发起成立了“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在三江源地区加大了雪豹保护力度。
三江源国家公园与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积极开展雪豹野生种群的监测,探索建立以雪豹为中心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这是2020年8月22日拍摄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美景。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被喻为“大猫谷”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已成为国际有名的雪豹户外监测点。
在昂赛,游客在当地牧民带领下看雪豹,拍雪豹,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自然体验特许经营的成功探索,2020年该项特许经营收入超过100万元。
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赵翔说,昂赛“大猫谷”目前已累计识别出80只雪豹和12只金钱豹,从人兽冲突补偿到自然体验特许经营,不断示范着人与两种豹共存的可能。
如今,杂多县昂赛乡藏族牧民阿松已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他说:“与雪豹同行,让生活在澜沧江源头的牧民对自然充满敬畏。”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牧民生态管护员骑马巡护(2020年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未来:国家公园助力雪豹保护
西宁野生动物园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近日该动物园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青藏高原雪豹繁育研究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该物种保护做出了成功探索。
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被誉为“雪豹奶爸”。2012年他们人工繁育一对雪豹双胞胎“成成”“果果”;2016年人工繁育雌性雪豹“傲雪公主”;2019年再次成功繁殖雪豹姊妹花“水墨”和“油画”。
目前,该动物园共有11只圈养雪豹,成为公众认识、了解、关注雪豹,提升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窗口。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试点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当地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他们从事草原管护、生态观测、气候监测等工作,掌握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情况,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
在青海,众多关于金钱豹、荒漠猫、水鹿的发现,都得益于牧民生态管护员。
“‘萨’(藏语)是雪豹,‘闹’(藏语)是岩羊;放牧是巡护,转湖就监测;见到动物要记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巴桑拉毛在生态管护员培训班上,这样对台下的50多名生态管护员讲道。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培养生态管护员成为‘牧民科学家’,我们的国家公园建设就有了更加强大的支撑力量。”巴桑拉毛说。
在三江源,绿色共享的理念正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
最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显示,三江源保存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雪豹在内的大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趋势在减弱,完整性逐步提高。园区内备受关注的雪豹种群数量在392至659只。
郑伟国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硫磺沟管护站站长,穿着巡护服、佩戴红袖章、手拿望远镜和巡护本是他工作的标配。平日,他们不仅要做好当地森林、湿地、冰川资源的巡护日志,在巡护沿线看到的岩羊、雪豹等野生动物也都会一一记录。
戈壁小路的通向,小河的流向,哪里会有野生动物频繁出没,巡山队员们了然于心。一本本巡护记录,一双双巡护胶鞋,见证了郑伟国和巡山队员走过的崎岖。
正如乔治·夏勒所说:我确信只要人类待之以宽容、尊重和怜悯,雪豹及其王国中的所有动物就能够继续生存繁衍。
与雪豹同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