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稳住“交接棒” 培育新动能——广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观察

新华社南宁3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向志强、黄浩铭

春暖花开,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羊头镇龙山村,村民们忙着把刚采摘的新鲜蔬菜装车运往北方。通过引入公司建设高品质蔬菜基地,这个脱贫村正焕发全新生机。

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广西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创新升级,从选优配强干部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文明风尚等多方面入手,续绘八桂乡村美丽新画卷。

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这个季节需要增加一些玉米粉,天气转热后注意牛栏的通风。”在那坡县城厢镇达腊村,广西大学农学博士、驻村第一书记张正淳正在指导群众管护肉牛。

面对达腊村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技术能人不多的情况,张正淳依托广西大学的科教优势,把培训课堂设在果园、蚕房、牛棚等生产一线,两年来先后组织专家培训农民近700人次,其中不少人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能人”。

那坡县一名村民在观察桑蚕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黄浩铭 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选好“接棒者”,广西各地结合乡村振兴新要求,根据脱贫村的产业结构、群众需求、发展方向等进行人岗相适的匹配分析,继续向近6000个重点帮扶村和社区派出1.7万余名驻村干部,其中不乏博士学历的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广西进一步配强基层“领头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广西2021年村两委换届新当选的党组织书记中,高中以上学历的达83.5%,“一肩挑”比例达99.6%,累计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培训1216个班次,培训各类乡村振兴干部17.62万人次,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带富能力。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惊蛰过后,在天峨县六排镇令当村,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彭鸣智开始了新一批百香果种植。彭鸣智种植了20亩百香果,2021年为他带来纯收入10万余元。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领我们将村里零散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聚合起来种植百香果,并请来专家为我们指导。”彭鸣智说,由于管护到位,这些百香果品相和品质好,上市前就有老板到村里订购。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农科院的技术人员在天峨县六排镇令当村指导百香果种植。新华社记者黄浩铭 摄

令当村曾是产业“空壳村”,近年来在后援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的定点帮扶下,培育发展高山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探索由科技扶贫向科技振兴乡村有机转变。

广西把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巩固脱贫产业基础上不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3月初,一辆满载25吨沃柑的冷链物流车从南宁市武鸣区鸣鸣果园驶出,经由青岛港出海销往北美市场。作为全国沃柑重要产地,武鸣区制定奖励政策,引导沃柑水果企业朝着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与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2021年至2022年武鸣沃柑销售季沃柑出口量超万吨。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西累计发展1577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2万个家庭农场、6.1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110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新增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生态环境与文明风尚并进

在瑶族支系“土瑶”聚居地——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褐瓦白墙的“土瑶”民居沿溪而建,一栋栋木屋民宿掩藏在密林中。

“槽碓村的生态、民俗风情优势突出,适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我们推动村里的特色民宿开展公司化运作,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群众收入。”驻村第一书记覃远强说,发展旅游后,私搭乱建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楼房外立面和整洁的街道,村民们还自发组织维护公共区域卫生,成立民俗风情歌舞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图为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的“土瑶”民居。新华社记者黄浩铭 摄

走进横州市横州镇上淇村笔木脚屯,干净宽阔的道路、整齐划一的路灯、绿树红花掩映下的房屋让人心旷神怡。小广场一角有一个垃圾分类回收站,村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后放入垃圾箱,每天有专人把垃圾运往处理厂。“村民的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上淇村党委书记杨其烈说。

广西健全“村收镇运县处理”、边远乡镇“村收镇运片区处理”、边远乡村“村屯就近就地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95%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