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最困难的十几天挺过来了”(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窦菲涛


【资料图】

2022年12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也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北京成为最早遭遇疫情“洪峰”的特大城市之一。

如今,疫情防控优化已经历一个多月时间,新冠感染者数量有何变化?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情况如何?感染重症过峰了吗?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工人日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重症救治基本稳定,呼吸科门诊量大”

“现在重症患者救治越来越顺畅、规范了,尽管重症病房还在高位运转,但不像一开始应急那么紧张了。今年元旦以来,重症患者增长的压力也在逐渐减小。”1月9日,在北医三院,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北医三院有823张床位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已经能满足患者需求了。”

每天早上8点半,孙永昌都会主持科里收治重症患者的协调会,根据各病房的空余床位,及时从发热门诊和急诊接收重症、危重症患者。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是患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

在高龄重症患者救治中,不仅要处理新冠感染,还要治疗基础病的并发症,相对更加复杂困难。孙永昌介绍,目前每个病房平均每天有三四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平均治疗时间为7天到10天。

1月9日傍晚,记者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会议室见到了副主任医师孙丽娜。她刚刚完成了下午的门诊,这是她参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后的第一个门诊,“现在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基本稳定了,最近呼吸科的门诊量比较大,科室就给我排了半天的门诊。”

作为主治医师,孙丽娜所在的亚重症一病房专门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今天上午,一位患有慢阻肺的老爷爷康复出院了。”

“床位腾出后,马上就收治了新患者。”孙丽娜的工作仍在高负荷运转,“北京疫情整体上在好转,急诊病人就诊量也在下降,但我们重症病房始终处在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重症、危重症病人数量暂时还没有减少,每天有出院也有新收的病人。”

“基本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作为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专门科室,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原有26张ICU床位和60张普通床位。孙永昌介绍,2022年12月中旬,重症患者迅速增加,原有床位很快就住满了。

去年12月15日晚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决定将原来的普通病房一病房改造成亚重症病房,专门救治重症患者。得知消息后,新冠感染后还没康复的孙丽娜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病房准备。孙丽娜回忆,“像打仗一样,12月16日上午病房整理好后,下午就收病人了。”

“因为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占地面积大,一病房的30张床位只能缩减为20张。”孙永昌告诉《工人日报》记者,除了床位、设备外,最缺的是医护人员,“当时医护人员感染的也很多,医院从各科室调配医生、护士支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亚重症病房在医护人员、救治设备等方面低于ICU病房,但高于普通病房。支援的医护人员来自内科、肿瘤科、外科、全科等科室。“时间太紧张了,只能抽出1天时间集中培训支援的医护人员。”孙永昌介绍,培训都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骨干医护负责人,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呼吸支持等内容,很多支援的医护人员都有ICU病房工作经历,能够快速上手。

第一个亚重症病房建立后,床位依然跟不上仍在增加的重症患者。随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又陆续改造了4个亚重症病房,总床位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个。“当时很多医护人员都没彻底康复,只要不发烧,身体稍微好一点就回来了。”孙永昌介绍,亚重症病房运行一个多星期后,感染的医护人员陆续返岗了,“人员也充裕多了,最困难的时候大概有十几天,终于挺过来了。”

2022年12月中旬,医院全员动员,很多同事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孙永昌感慨地说,“现在基本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了,我们也要求医护人员注意休息,按时上下班,长期高负荷工作身体是受不了的,也不能长久。”

“春天已经不远了”

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护理工作极为重要,病房平均一个床位配备1.5个护士。1月9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亚重症一病房护士长赵东芳刚刚整理好一份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注意要点,“就是帮助护士掌握重症患者在院内转运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怎么摆放机器和氧气瓶。”

作为呼吸专业的护理专家,赵东芳2022年11月承担了医院支援小汤山方舱医院的任务。2022年12月16日,她完成了支援任务,医院也成立亚重症病房,赵东芳负责筹备护理团队,又马不停蹄地到岗了。

亚重症病房刚运行时,护士长的工作千头万绪,每天都有新物资送来,呼吸机就有十几个型号。“当时正是重症患者最高峰,作为护士长的压力也很大,新设备自己得赶紧摸透,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护士都掌握。”赵东芳就和同事拍视频演示,发到工作群里相互学习。

在赵东芳看来,高质量地执行主治医师的诊疗方案是护士最重要的职责。监测仪器参数、服药、氧疗、排痰、俯卧位治疗,料理患者生活、安抚患者情绪……每天的工作非常琐碎、繁重,这就需要护士既细心又耐心。“有的护士一个班下来,在病房里就走了2万步。”赵东芳举例说,比如俯卧位治疗,需要1个人看着各种管路,3个人同时使劲帮患者调整俯卧位,4个护士无缝配合才能完成。

在治疗护理中,有些高龄患者不愿配合治疗,一些家属还会因为担心而焦虑,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话聊”。1月4日,亚重症一病房新收了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老伴也感染了,病情比她还重,还在等床位,她担心老伴不太配合治疗。“了解情况后,我们一边争取让老爷爷也住进来,一边安慰奶奶。”很快,老奶奶的老伴也住院了,他俩的床位只隔着一面墙。

每次护理这对老夫妻时,赵东芳和同事都会告诉他们一墙之隔老伴的身体情况,护士们成了他们的情感纽带,两位老人的身体也在慢慢好转。“在重症患者救治中,要给患者希望,安抚好患者情绪才能坚定康复的信心,希望患者家属相信医护人员,大家一起努力!”赵东芳说。

“新年快乐,再努力一把,曙光就在前方!”2023年元旦晚上,赵东芳在护士们的微信工作群里发了一个红包。“那是我第一次发非工作内容,大家相互鼓舞一下。”赵东芳说:“感觉这两个月干了两年的活,护士们也都瘦了一圈,希望新的一年里,家人能平安健康,患者都能得到妥善的救治,春天已经不远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