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今年的全国两会将如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开局之年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切实解决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和热点问题,通过发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从多个方面部署民生新举措,勾勒出民生发展新图景。

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相关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计划报告提出,实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组织就业见习和专项培训。深化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组织开展国聘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委员说,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建议发动行业协会、社会机构、知名企业广泛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更多有特色的行业专场招聘。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优先推荐岗位。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计划报告提出,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预算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龚六堂委员建议,除了规范发展资本市场外,同时畅通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流动,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建议,在提升传统消费的同时,围绕消费升级需求创新消费场景,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要发展农村物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医疗领域的举措重点在于“提质”与“均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计划报告提出,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预算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并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

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代表建议,鼓励优质医疗机构通过托管、医联体等方式帮扶基层医院。通过大数据技术推进省市县乡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以技术帮扶、业务指导等方式培养基层医生,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疫情防控:防重症、保重点人群、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

计划报告提出,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农村,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补齐农村疫情防控短板。预算报告提出,适当延长新冠患者救治经费保障政策,对其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住院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委员表示,接下来要对重点人群加强监测管理、建立完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新冠毒株变异,为下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委员建议,根据各地摸底的高危风险人群基数,尽快完成抗病毒药物等疫情防控医疗物资的保供准备。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让重点人群可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得到有效治疗。

教育:义务教育均衡、职业教育提质、高等教育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计划报告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预算报告提出,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委员建议,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集团校的作用,建立双向流动补贴制度,让城乡学校师资流动起来。

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张振连代表说,企业里钳工、焊工等特殊工种的老师傅每年都有100多人退休,可招聘来的新人留下的不到一半,技能人才“青黄不接”。他建议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一老一小”: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计划报告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预算报告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说,要抓住重要窗口期,通过“真金白银”、暖心贴心的改革举措,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他建议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更多向老年人的身边、床边、周边延伸。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委员表示,除了生育补贴政策,要从增加产假、普惠托育、妇女产后就业等多个方面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计划报告提出,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作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预算报告提出,支持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委员表示,新市民住房需求主要集中在租赁住房和首套刚需购房两个方面。建议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在人口净流入大中城市构建保障多层次、产权多元化的住房供给体系,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的住房难题。

生态环境: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计划报告提出,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设定为降低2%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陈松蹊委员说,建议研究实施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将建设好电力双碳中心,通过新型电力系统,催生碳服务、碳交易、碳监测等新业态,助力提升双碳产业创新能级。”国网天津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亮代表说。

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

计划报告提出,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预算报告提出,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安排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代表,自2003年起带领村民养殖黑山羊共同脱贫致富,目前饲养总量超过26万只。2022年,养殖基地建立了“盒马村”,实施产品精细化分层与定制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她建议,推动农企对接,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多渠道构建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松花江网编辑 李冠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