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3年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咸阳市长武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乡村振兴局长会议部署要求,聚焦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制定“12368”工作思路,持续做好接续文章,全力下足绣花功夫,积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农村强县,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用好一个载体。利用好“五星评定、三级创建”这一个载体,突出规划引领,将全县133个行政村,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保留改善类5个类型,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总目标,按照达标、示范、标杆三个层面,梯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守两条底线。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积极推进“吨粮田”扩面提效,计划创建百亩示范方8个,春播玉米8万亩,确保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全年粮食总产在5万吨以上。持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和应急响应机制,落实“周统计、月通报、季调度”工作机制,用好兜底保障、防返贫保险、大病救助、产业就业等综合帮扶政策,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突出三大重点。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方面重点工作。乡村发展方面,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紧盯“果畜粮菜”主导产业,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园、一村一品”,强龙头、补链条、兴生态、树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乡村建设方面,实施好“1+16”行动方案,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24个。乡村治理方面,坚持“党建+”模式,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发展为抓手,健全村级自治平台,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方式,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强化六项保障。强化党建引领、责任落实、人才支撑、资金投入、多元帮扶、督导考核六项保障,推动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两个作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夯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驻村干部帮扶责任。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乡贤等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逐年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构建驻村帮扶、苏陕对口协作、中行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多元化帮扶格局。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坚持周统计、月检查、季考核、半年小结、年终总评等考核督导机制。
实施八大工程。“特色产业强链工程”实施苹果、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产业强镇1个,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就业创业增收工程”全面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综合运用公益岗位、光伏公岗、转移就业、社区工厂、创业带动等就业方式,确保全县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不低于上年;“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使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巩固提升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力争“薄弱村”占比降至30%左右,着力建设一批村集体经济“富裕村”;“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做好全县各级乡村振兴干部培训提升,有针对性抓好新轮换驻村干部培训指导,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培育高素质农民20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399人;“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三堆六乱”等整治工作,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作,积极创建美丽宜居村庄;“数字乡村赋能工程”坚持“数字乡村长武红”发展模式,巩固提升槐庄村、宇家山村2个第一批示范村建设成果,抓好培训基地建设运用,年内建成6个第二批数字乡村示范村;“示范镇村创建工程”继续深化相关省级示范镇、亭口市级示范镇建设,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专班,全面落实“十个一”创建举措,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年内聚力打造10个示范村;“乡风文明建设工程”以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槐庄村建设为引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力度,推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