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片通过折叠很快变成了一个“蝴蝶结”;拧紧发条放到地上,一只青蛙欢快地蹦蹦跳跳,孩子们童稚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在兴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王英臻老师正在以游戏方式给孩子们上课。“手指协调肌肉运动”是王老师为孩子专门设计的一项动作训练活动。王老师向记者说,通过以上游戏,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可以让孩子们的手指增加灵活度和双手配合的能力。
(资料图)
特殊教育需要更“专业的爱”
走进兴平市特殊教育学校,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在满园春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让人不会联想到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楼能和“特殊教育”有关系。
校长张显旺从事教育30多年,不知不觉已在这里工作了7个年头。他告诉记者说,2016年他被调任这所学校当校长,紧接着接到学校必须在9月如期开学的通知。这对于普校转岗而来的他来说,特殊教育的领域是未知的,同时派来的6位教师也毫无特殊教育经验,一切工作从零起步。时间紧任务重,为探索“特殊”教育,他冒着酷暑带领几位教师先后赴宝鸡、乾县、礼泉等地拜访取经学习。
2016年9月,终于一切就绪,兴平市特殊教育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张显旺说,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开学之初,学生在校园里到处乱跑、在教室里随意乱窜、晚上哭闹整夜整夜不睡觉,冷不丁地打人、突然大喊大叫,七扭八歪地坐着、趴着,袜子鞋满天飞、随地大小便等等。种种状况,让人出乎意料,更让老师们有些手足无措。他们知道,此后自己不能体会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也想实现让特殊儿童需要的价值。所以,除了一次次的外出交流学习,更多的是老师的奋力自学。他们想告诉世人,特殊教育需要的不是爱,也不是知识,而是需要更“专业的爱”。
张显旺介绍说,学校以“为特殊儿童开辟新的生活道路”为办学理念。针对特殊孩子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实行“文化课+康复课+兴趣课”模式,康复课以训练学生肢体力量、灵活性、协调性为主要内容,个训课主要针对言语语言障碍的学生开设;兴趣课以美术、手工、舞蹈、足球等形式为载体。这样坚持下来,孩子们有了些许的变化,聋生会说世间最美的词语“爸爸、妈妈”;语言障碍的孩子也会说完整的一句话;多动的孩子已经能听懂指令,遵守课堂秩序;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已经能独立穿衣、吃饭……这变化让别人看起来微不足道,而在特教老师眼里,让他们倍感欣慰,因为孩子们融入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张显旺自豪地说,经过7年的发展,学校现在已经从最初的40多名学生,增加到172名。学生的类型不再是单纯三类残疾儿童(听障、视障、智障)教育,育人职能已扩展为兴平市不能到普校中小学就读的各类适龄“特殊”儿童。
把孩子送到这里家长很放心
特殊教育的发展,让家长不仅看到了孩子一天天的变化,更认可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家长杨女士告诉记者说,他的小孙子从小自闭,到这个学校已经三年多了,刚来的时候不爱和人说话,胆子特别小,连站立走路都不稳,特别是跑步时经常摔跤。到特殊教育学校三年多来,变化很大。现在回到家也变得主动和家里人交流了,并且经常给家长说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有时候还给家长背诵古诗。“感谢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给娃的耐心教育,现在娃不仅胆子大了,连走路也慢慢正常了,把孩子送到这里学习我们很放心。”杨女士表示。
给每个特殊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王英臻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主动来到兴平市特殊教育学校,今年已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四个年头。谈及对特殊教育的经历,王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刚来学校时她带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后来考虑到自己学的是康复治疗专业,对于康复治疗来说,年龄越小效果相对较好,于是她主动申请带低年级学生。“我们班目前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孩子较多,自闭症则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主要的表现就是情绪特别不稳定,但精力很旺盛,却又不善于表达,很少去给你表达他的需求,因此和他们沟通中是有障碍的。多动症和自闭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纪律特别差,比如说上课咱们要求坐端正,他们就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会随意说话。针对这种现象,我主要从安抚他们的情绪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了康复训练课,进行视听语言方面、身体运动协调方面、认知方面、感觉统合方面进行训练,矫治儿童多动、自闭、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王英臻介绍说。
谈及对于特殊教育的感受,王英臻表示,每个特殊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程度提高与发展是每个老师的心愿。不管是学习知识也好,还是生活习惯也好,只要他有成长,有变化,自己就觉得对得起初心。“给这些‘星星的孩子’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王英臻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