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复制故宫内嵌八方可旋转的方角药柜,并有所创新;解密鲁班锁;宣传、培训竹编、木工榫卯等传统技艺,开发木工文创产品,丰富旅游市场……今年36岁的手工木工技师戴朝禧,凭着对木工艺术的执念和精湛的技艺,在曲尺榫卯之间,活化、弘扬古老的中国非遗文化,书写着自己的别样人生。


(资料图)

5月30日,走进佛坪县曲尺坊木工学堂,戴朝禧正忙着制作顾客订购的99条榫卯的鲁班锁。木架上,掌心大小的板凳、玉玺架、手机架,层层嵌套的鲁班锁、密码盒、梳妆盒、食盒、礼品盒、镂空门窗,以及木桌、木柜……全都不用一颗钉子,浑然天成、古典雅致。

“榫卯工艺是古代木工工艺的灵魂,集力学、几何、美学于一身,把在木头上凿出的凸出、凹进的地方,分别称为榫、卯,凭凹凸部位连接制成家具。”戴朝禧讲解着榫卯工艺,说起了他的木工梦。

1987年,戴朝禧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就喜欢木工,村里谁家请木匠做活,他都要跑去看。表叔是镇上有名的木匠,他缠着表叔要拜师学艺,表叔却不答应,他就在上学之余求教别的木匠。2008年,从河北省廊坊体育运动学院毕业后,他曾就职于中铁二局从事安检工作,收入稳定,但仍终非所愿。

2015年2月,得知天津市榫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辛全生大师正在收徒,28岁的戴朝禧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工作,来到天津拜师学艺。“学艺很辛苦,我坚持下来了!”戴朝禧说。

辛全生大师对学生要求严厉而苛刻。刚开始的两个月里,戴朝禧忍着寒冷,天天拉锯子锯木头,直到锯的木条上看不到划线了,大师才让他练习用刨子把木头刨成直角状。

长达数月的枯燥练习和体力劳动,有的人已经放弃了学习,戴朝禧的双手也打起了血泡,胳膊酸痛、疲惫不堪。一次,他把木头少刨了厚度,偷偷把直角尺折弯了一点,刨制的木头算是“直角”了,被大师发现,严厉地责罚了他。

“这件事,让我知道了学艺来不得半点虚假!”戴朝禧说,从此他毫不偷懒、刻苦学艺,甚至整夜不眠不休,成功解密鲁班锁,在学徒中脱颖而出。

2017年,戴朝禧被选派参加中央电视台《技高一筹》等栏目,还受邀参加故宫修复工作。专家、大师们的精湛技艺、故宫里众多的木制艺术珍品,都让他受益匪浅。其中,仅存于故宫的方角药柜尤其精妙。“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木工艺术珍品!”他萌发了这个念头。

离开故宫后的400多天里,戴朝禧废寝忘食,反复构思、计算,向老师请教,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终于成功复制出方角药柜,并稍作改动,做成了微缩版的首饰柜,增加了实用性。

“那一年多,我满脑子都是方角药柜,只有累得睡着了才不想!”戴朝禧乐呵呵地说。他用红檀木制成的方角首饰柜,长、宽、高40厘米左右,长方形的外柜有门和抽板,内嵌的八角形套盒旋转自如,里外有39个抽屉,有的只有火柴盒大小,构造巧妙、精致典雅。

首饰柜获得众多收藏大家的喜爱。有人曾出价10万多元意欲收藏,戴朝禧却一口回绝。“我只是想用它展示木工榫卯非遗文化,没有考虑过挣钱!”他道出了初衷。

2018年,戴朝禧学艺结束,获得了手工木工高级证书。当年和他一起拜师学艺的160多人,坚持到三年后毕业的只剩下他和另外4个人。毕业后,他就职于天津职业大学艺术系木工坊,从事教学工作。2020年,戴朝禧被佛坪县确定为招才引智对象之一,他和佛坪籍的妻子一起回到了故乡。

“我们要搭建好平台,让人才更好地发挥才能,促进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袁家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桂鑫乐说。佛坪县文旅局聘用戴朝禧从事传统榫卯文化传承和中小学研学工作,袁家庄街道提供房屋、水电等设施,并给予补助,帮助他打造了曲尺坊木工学堂。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戴朝禧如鱼得水。他在工作室或走进校园,给游客、孩子们甚至外国友人讲木工非遗文化。他开发、制作的特色文创产品,让人们啧啧赞叹,争相购买,曲尺坊木工学堂也成为县上的研学点之一。

木工榫卯工艺对木材材质、构思、制作等要求极高,推刨、凿孔、打磨的尺寸误差要小于发丝,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每天工作很辛苦,生产量也不多。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即使有时每天只能手工制作两把木梳子,戴朝禧却乐此不疲。今年5月,他被评为汉中市第三届“天汉工匠”。

“孩子们对木工榫卯艺术兴趣很高,希望这个艺术也能走进大学!”戴朝禧信心满满地说。他表示还将结合佛坪当地特色和年轻人的爱好,多开发木工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榫卯工艺的魅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