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北京强降雨影响,铁路丰沙线上K369、K1178、Z180三趟列车被困,车上2700余名旅客和乘务人员被成功转移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另一场奔赴已同步开始。

丰沙铁路沿线,部分山地受雨水冲刷已严重滑坡。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抢修现场的朴素念头:早点修好,早点回家


(资料图)

8月7日上午,丰沙线抢修现场,杨法厅正在挖掘机、铲车中间快步穿梭。“一定要注意安全!抢工期也要保证安全施工!”他嗓音沙哑,脚步飞快。

三天来,杨法厅几乎没有睡过整觉,作为现场施工负责人,他不得不随时准备应对施工现场的变数。“太可惜了,本来路基已经修好,昨天突然来了一场暴雨,再次引发局部山洪,刚刚修好的铁路又被冲坏了。”看着再次垮塌的路基,杨法厅略显遗憾。今天一早,他和同事们又投入到抢修之中,很多人是凌晨直接被电话从床上“薅”起来的。

多名工人正在合力运输隧道内的淤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挖掘机驾驶员赵起虎这两天同样睡得少,8月2日开始就一直在现场参与抢险,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记者只能在他等候其他工人通行的间隙才能与其聊上几句。

谈及感受,赵起虎直言,第一天到现场,眼前的场景很震撼,由于洪水侵袭,轨道沿线多处受损,一些路段的路基甚至被山上冲下来的湍急水流彻底损毁。

他的挖掘机作业面紧靠山体,随时可能有落石,而另一侧则是并不牢固的路基残垣。

“害怕,是真的想过退出。”赵起虎说,但知道前面还有列车和旅客被困,决定开动起来的那一刻,什么都抛到脑后了。“路早点修好,旅客们早点回家,我也能早点回家。”

赵起虎只是这支抢修队伍中的一员,为了尽快让这条铁路恢复通行,这几天,中铁二十二局的施工人员持续奋战在抢修现场。

重返水毁路段:路基毁塌,施工场地崎岖泥泞

据了解,中铁二十二局第二工程公司负责丰沙铁路线上沿河城站到官厅站的22.6公里范围内的抢修任务,这次共召集了几百名施工人员。由于山路崎岖且多有损毁,他们一边抢修铁路,一边和属地政府共同抢通进入施工现场的唯一通道——斋幽路。

记者沿着斋幽路自驾时注意到,虽然这条路已经逐步开通,但仍有多处水毁险地,护栏完全损坏,崖壁上还滴滴答答落着水,路上十分泥泞,崎岖坎坷且布满碎石,行车之时犹如在海里乘着一艘小船。邻近施工现场前的一段路上堆满了从山上滚落的石块,路已被冲毁掩埋,车辆完全无法通行。下车走过这片乱石滩后,仍要翻越陡峭的碎石斜坡才能到达施工区域。

抢修作业现场位于山坡上,需要翻越一段陡峭的碎石崖壁才能到达。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抢险现场,工人们分成多组同步施工,一部分人负责清理轨道间和隧道内堆积的淤泥,一部分人正将卡在排水沟内的碎石用铁锹铲出,以防再次下雨时出现积水,多台铲车、挖掘机也在干着人力难以企及的工作。

工人们正在清理轨道内的淤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这里是当时我们协助铁路部门转运K1178次列车旅客的地方。”正在现场指挥抢险作业的中铁二十二局第二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杨宏博告诉记者,这段铁路就是那趟列车的滞留之处,当时铁轨下方路基被流水冲毁,两条钢轨悬在半空,列车无法通过,只能从张家口方向再次调车来断点接旅客换乘新车。

记者在现场看到,原先悬空的钢轨下方已经重新填回砂石,施工人员还在进一步抢修。

一列检修机车正在通行,经过抢修,目前这段铁路已具备基本通行条件。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铁路人:旅客安全、列车回库,剩下的我们来

在丰沙线上,除了有正在抢修铁路的工人,还有手里提着矿泉水、面包等必备补给品的工人在快步前行。

由于与铁路并行的斋幽路已被洪水冲毁,铁路上也有多处被淤泥堆积,机车无法在轨道上通行,所有物资必须得由工人们肩扛手提运送。

“我们现在每次过去都自己多带一些水和吃的,尽量不给前方造成麻烦。”杨宏博这两天平均日行4万步,要经常在多个隧道间徒步往返,查看工程进度。

人员需要饮食补给,这些在现场忙碌的铲车、挖掘机等“大家伙们”同样需要补给。据了解,每天挖掘机的油量是400升,而一桶油只有10升,需要40桶才能加满,每名顺利过来的工人左右手各拎一桶,也需要20名工人才能搬运完。

工人们在往返途中还需要携带供挖掘机使用的燃油。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从8月2日起,杨宏博和施工人员就赶赴现场抢险,经过多日奋战,旅客和列车都已安全转运,但对丰沙线的铁路运行来说,保障工作还远未结束。

“滞留旅客已安全到家,列车也顺利回库,剩下的工作就得由我们来扛。”杨宏博说,丰沙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铁道兵克服种种困难才建造好的一条铁路,中铁二十二局的前身正是铁道兵,保护好这条铁路也是他们的责任。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

推荐内容